描绘一道现代江南好风景——江苏无锡推动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
访问量:25598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杜倩 李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走进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书院,依庸堂上悬挂着明朝学者顾宪成的这副名联,与亭台楼阁、草木碧水相互辉映。这里正在举行中学生团日活动,只见孩子们一字一句读着书院内的匾额、对联、碑刻,身旁的老师不时轻声讲解。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数百年来绵延传承。  近年来,熠熠生辉的江南文脉和现代经济在无锡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生动展现出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太湖明珠”绘就一道现代江南好风景。

无锡东林书院“十岁成长礼”仪式现场,孩子们牵手父母,感念养育之恩。资料图片  以文兴城,江南文脉生生不息  无锡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继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着眼点和着力点应放在赓续文脉上。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无锡拥有大量文保建筑和传统老宅院,于2022年启动的“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已实施83个活化利用项目,沉睡的建筑焕发勃勃生机。  在无锡,“去钱钟书家里喝茶”成了日常。2023年1月正式开放的“钟书客厅”,是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钱钟书故居活化利用的成果。正值周末,“钟书客厅”内人头攒动,展陈文化区、阅读体验区、特色文创区等主题空间,为游客打开了钱钟书先生书内与书外的故事。  传统建筑的内在活力被激发,在无锡出现了越来越多现代风格的创意空间和个性业态。蓉运壹号、运河汇、运河外滩、北仓门这些沿运河而建的创意园区,脱胎于工业遗产,如今活化利用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打卡地。  无锡着力推动江南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车行太湖之畔的宜兴,陶都路一路往南就进入了丁蜀镇。放眼望去,紫砂店内商品琳琅满目,紫砂壶、紫砂陶刻、紫砂壁画、紫砂雕塑……镇上的宣传委员告诉记者,全镇有10多万人从事紫砂及其附属产业。  当地百姓因紫砂产业富起来的背后,是一场非遗文化变与不变的科学考量。走进前墅村,一座气派的古龙窑“盘卧”在斜坡上。无锡市级龙窑烧制传承人吴永兵向记者介绍,该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  “最好的保护就是把龙窑烧得红红火火。”吴永兵说,围绕打造“600年龙窑IP”,当地已开发20余款龙窑烧造陶瓷文创产品。龙窑活化带动着周边居民从事紫砂直播,开设陶艺工作室,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人文经济相融共生,体现在浓浓的烟火气息里。在“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中,无锡《探索大运河人文经济共生“无锡新实践”》等3个案例入选,6个案例入选了江苏人文经济第一批入库案例。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古龙窑。宜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文惠民,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一大清早,以“一包三改”为主题的大型现代锡剧《太湖春早》的排练现场热闹非凡,一场近20人的群戏把地板踏得咚咚响。“我们希望以这部剧致敬太湖之畔的那个江南小镇,那群有着‘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可贵精神品质的平凡人。”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介绍。  早春三月,无锡市属文艺院团在经历了忙碌的新春演出后依然步履不停。“无锡的历史、人文、美景、乡音是无锡交响乐团创作最好的滋养。”无锡交响乐团音乐指导李邵晟说。锡剧《惠山泥人》《泰伯》《红豆》,民乐《光明行》《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舞剧《歌唱祖国》《10909》等一大批原创优秀文艺作品遵循“江南表达”,让市民源源不断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  近年来,无锡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全市各板块同步发力,推动文化设施布局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从全域布局的“钟书房”到遍地开花的小剧场,从独具魅力的文博馆到雅俗共赏的音乐剧团,配合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活动,优秀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文化滋养了一城百姓。2023年“书‘香’无锡——100万惠民读书券限时抢”活动8天时间吸引77.73万人参与,发放惠民读书券16050张,领取率100%,核销率87.6%,形成了政府、书店、市民多方共赢的局面。  以文惠民的同时,无锡正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仍是江苏唯一一处正式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边介绍,边当起了导游。在鸿山遗址博物馆看完“玉飞凤”和陶瓷编钟,到旁边的遗址公园走走,只见一条木质走廊蜿蜒向前。走廊两侧,一座座完成保护修复的土墩葱葱茏茏,野趣十足。周边是遗址现场展示区、模拟考古展示区等互动体验区,还有中国吴文化博览园、都市生态农业园、生态湿地等主题公园,这个区域已成为热门旅游地。  着眼江南文化做旅游的无锡,还擅长“无中生有”。夜色渐浓,记者看到,拈花湾禅意小镇微笑广场上聚满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拈花湾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中生有”的禅意小镇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客在这里可以观唐风宋韵,品诗意栖居。2023年,拈花湾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古运河清名桥两岸景色。江苏无锡梁溪区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为先,“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横跨江浙两省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风景中的精华就在无锡。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无锡转变发展理念,矢志“追”绿,累计取缔“散乱污”企业1万余家,关停化工企业3000余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建成“无化区”,演绎了一场生动的“进”“退”好戏。  无锡很好地把握了“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关系。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例,原址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无锡市一边关停包括该厂在内的多家高耗能制造工厂,一边瞄准绿色高效的数字电影后期加工制作,在旧厂址打造数字电影产业基地,由此推动一条科创带在湖湾边聚集而成,并为原有产业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目前园区已聚集国内外800余家规模影视文化类企业,产出一批如《中国机长》《人世间》的大片、名剧,去年底产业园总产值达60亿元。”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管理处主任姚竞菲说,未来,这处老工业遗存的数字化应用将进一步加深,努力朝着电影工业4.0的目标加速迈进。  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激发了无锡人打造山水城市的梦想。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高级规划师孙志亮介绍,无锡山在城中、城在湖边、运河穿城而过、文脉源远流长。1994年,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无锡要建设山水城市的规划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十年后的今天,在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乘新能源船游运河的人络绎不绝。两岸游客捧着热茶看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好不惬意。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是对山水城市更为精准的表达。”梁溪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杜军介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已经完成15.3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将名人故居、商业街区、文创园区等节点“串珠成链”,充分释放“黄金水道”的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模式的重塑。数据显示,2023年,太湖无锡段水质达到16年来最好水平,全市GDP增幅6%,单位GDP能耗下降4.98%,降幅居全省第二,一股绿色动能注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丰沃土壤。远景科技、双良集团等绿色低碳企业,无锡星洲工业园、惠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绿色低碳园区,拈花湾禅意小镇、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等绿色低碳生活案例迭出,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  务实担当,城市文化助推经济攀高逐新  在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举办期间,93岁的史学家许倬云录制视频,满怀深情地讲起家乡无锡:“这里有湖,有江海,有山河。”许倬云提到,江南之所以能成为富庶之地,不仅有天时地利,更离不开人的因素。  记者走进位于锡山区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这是在我国第一家乡镇企业——无锡市春雷造船厂旧址上建成的博物馆。在策展人张文杰的灵感设计中,“四千四万精神之光”展厅以四组雕塑场景,再现了当时的乡镇企业家“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奋斗足迹和热血激情。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无锡已经成为江苏5个万亿元GDP城市之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江苏第一。发生在这片土地的一个个创业故事,让人深刻感受到这里的人们有着一个鲜明的特质,那就是务实担当、与时俱进。  锡山区是苏南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走进当地民营企业红豆集团,偌大的生产区内繁忙有序。作为“一带一路”强支点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由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在西哈努克省波雷诺县共同开发建设,是唯一一个签订中柬双边政府协定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现已成为柬埔寨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社会形象最好的经济特区,解决了当地3万多人就业。  无锡这曲“江南调”的主旋律依旧是“工业风”,企业家们更专注于“打深井”,从而使这里诞生了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位于惠山区的无锡华光汽车部件集团有限公司,是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秘诀是什么?在该公司董事长薄可晨看来,秘诀是“从市场上抢机遇,在创新中找答案”。围绕新能源车企配套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创新,华光看准时机先后投资5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工艺和产能实现了大幅度提升。截至去年底,集团实现全口径销售25亿元。  弘扬百年工商文化,厚植实业之基,无锡经济攀高逐新。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机构评选的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中国服务业、中国民营企业四张500强榜单中,无锡入围的企业总数多年稳居全省第一。  岁月荏苒,江南人始终自强不息。在迈向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无锡以深厚的江南文脉为底色,让涌动的创新活力在太湖畔奔流向前,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别具一格的“无锡答卷”。  《光明日报》  [ 责编:杨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