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生态治理”新模式背后的发展理念之变
访问量:19547

进入3、4月份,内蒙古大地生机复苏、正是植绿时节。库布其沙漠深处,除了种树工人们的劳碌身影,还能看到上百台推土机纵横穿梭、平整沙丘的壮观画面。不久的将来,这片茫茫沙漠将架起千万千瓦级的光伏板化身“经济绿洲”。  漫天黄沙、寸草不生,这是昔日沙漠戈壁的固有面貌。如今,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荒凉之地正成为能源开发宝地。在这个春天,防沙治沙与风光工程正在内蒙古碰撞出新一轮创新机遇。  今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列为自治区重点工程,今年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1320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0万亩,力求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合为一体,以“新能源+生态治理”新模式统筹推进增绿、增能、增收。今年开春后,各个沙区的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正全面推进。  新模式是一种发展理念之变。  在传统理念中,治沙无非就是种树,新能源开发则是建设风光电站,两者并不相干。“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的出现,背后是发展理念的及时转换,即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灵活重组生产要素和开发路径。  “新能源+生态治理”新模式,源于自身条件和发展所需。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内蒙古70多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防沙治沙史,生态治沙、植树造林早已深入内蒙古人的基因血脉。  好在大自然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给内蒙古开了一扇窗。风光发电能量密度低,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内蒙古拥有广袤的沙漠、戈壁和荒滩,且这些地带恰好风光资源富集,非常适宜建造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风电场,完美契合新能源开发以空间换能量的需求。可以说,“新能源+生态治理”在内蒙古这片大地,一拍即合、天造地设。  释放“1+1>2”的融合效应。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统筹推进,主要理念就是通过工程与生物方法相结合、新型防沙技术与传统治理技术相结合,在治理区域和项目区形成“沙戈荒治理+新能源”创新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新模式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互相成就的连锁惊喜。一方面,光伏板可以为植物遮阴、形成屏障,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和风沙侵袭,以往难以成活的植物有了庇护所;另一方面,板下植物既能固沙,阻止沙丘掩埋光伏板,也能抑尘,减少灰尘落在光伏板上影响发电效能。此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新模式也衍生出新的产业空间,光伏板下的沙漠正冒出肉苁蓉种植、鸡鸭养殖等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建设、新能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共赢。  走得长远还需更多政策制度保障。  如此大规模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如何开展、谁来参与、钱从哪来?这些问题考验着能否把这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内蒙古的思路是,推广成功模式,借鉴推广库布其、磴口等地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牧光互补的立体化治沙模式,加快沙草产业、畜牧业、旅游业和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在利益机制上坚持利益共享、惠民利民,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牧民在“新能源+治沙”项目、种植养殖业上的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引导央企等国企和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鼓励开展公益治沙和慈善捐助,健全完善稳定持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新理念催生新模式,带来新优势。像内蒙古这样的西部地区,也许一时还难以发展起前沿未来产业,但相信通过创新重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会有越来越多地方找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产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