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的阅读选择——地铁读书人的动人瞬间
访问量:5448

新华网记者 王志艳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地铁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出版人朱利伟是每天北京地铁的千万通勤者之一。喧嚣拥挤中,当大多数人埋首于方寸屏幕时,她的手机镜头聚焦的却是地铁中的读书人。  2018年2月,朱利伟在通勤路上随手拍下一张乘客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照片,她并没有想到只是出于对那本名字古怪的小众书的好奇心,会成为一个悠长故事的开端。

6年间,她在北京地铁上拍下了2700多个阅读瞬间,遇见2000多位阅读者,“捕获”一份近1300本的地铁书单。寻找,偶遇,随手拍,成了朱利伟上下班路上的小快乐。“很多个清晨、傍晚、深夜或周末的北京地铁上,阅读者捧着书放慢脚步,人和书穿梭流动,宛如一个长达6年的慢镜头。”  这份记录汇成一本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发布在网络上,简介里写着“地铁再拥挤,爱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有网友留言,相册像“温暖的烛光”,让人“心生暖意”“浮躁之气顿减”,还有人从相片中认出了自己。  地铁里的阅读风景  大城市的通勤时间往往很长,利用这段时间读书的人,在快与慢、流动与静止之间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高峰时期的地铁,大家快挤成相片了,哪有读书的空间?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书?起初,朱利伟也是这么想的,随着拍到的人越来越多,地铁里的阅读者刷新着她对“读书”这件事的具象认知。  有一张照片曾深深触动过她,那是一本观照心灵的图书,名叫《恩宠与勇气》,跟馒头一起放在塑料袋里被拎着。“柴米油盐是生活,读书也是”,对有些人而言,“精神食粮”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一次,朱利伟同时遇见各自读着《枪炮、细菌与钢铁》和《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两位男士,她在相册里感叹“有一种又一次集齐名着的感觉”。  一位女孩在朱利伟的镜头里出现了100多次,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个站台,同一个位置,安静地读书。朱利伟笑称她是“女神”,从100多次相遇中整理出一份“女神书单”发布到网上,《人类群星闪耀时》《我是猫》《世界小史》……很多网友循此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

虽然鼓起很多次勇气想要搭讪,朱利伟最终还是选择了不打扰,“在我眼中,她已经成为一个完美的‘地铁阅读符号’”。  她拍下过许多有趣的瞬间,读《女人帮》的男士,读《骨骼肌肉全书》的呆萌女生,各种怪异姿势读漫画的男孩,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读太宰治《斜阳》的老者,带马扎上车读书的年轻人,共读一本《童年》的夫妻,还有读绘本的大人,读古籍的孩子,读日文书的老人……朱利伟从中感悟到,“阅读没有边界,我们也不该为自己设限”。

“流量时代”的阅读选择  这几年,朱利伟的拍摄故事被不少媒体关注报道,她会定期写下一些阶段性的阅读观察。透过地铁这个城市“剖面”,感知大众阅读的趋势与变化。  近1300本书中,《三体》和《红楼梦》收获了最多的读者,有意思的是,《三体》的读者大多是女性,但《红楼梦》却与之相反。还有诸如《悲惨世界》《月亮与六便士》等经典阅读是长期热门。东野圭吾是地铁上阅读的“常青树”,钱穆的着作出镜率之高令人意外。

一些职业资格考试指导用书也出现在地铁书单里。也许是因为时间宝贵,地铁通勤路也被用于“自我修行”。朱利伟认为,这固然折射出大城市的职场竞争压力,但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

地铁阅读里常常能捕捉到社会热点。比如金庸先生去世后一段时间,他的作品在地铁上被不同的读者翻阅;《流浪地球》掀起的科幻阅读热潮也蔓延到了地铁;罹患渐冻症的慈善家蔡磊被大众熟知时,他的自传《相信》随即被乘客捧在手中;尤其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关全球化、贸易冲突、经济解读类的图书,也经常出现在地铁上。

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当他翻开一本书,就从平淡的日常生活跳进了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朱利伟看来,面对几乎人人低头刷手机的现实,那些地铁上的读书人正用自己的阅读行动悄悄奖赏做书人。  因阅读而相遇让城市更温暖  身为出版人,朱利伟对书有着职业敏感,即便恰好没能拍到书名或封面,她也总能从正文、页面、书号等细节线索中,迅速搜寻到书籍的名称与版本,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相册里。她也试过给这些书分类,几次整理后就发现这是一项太过艰巨的任务。  她常常被镜头里这些平凡的美好所打动,因为他们,地铁似乎成了一座流动的地下图书馆,而在拥挤人潮中流动的隐秘书单,让城市有了更多温度与深度。

她曾在专栏文章里写下:“虽然素昧平生,但地铁读书人已经是与我同行擦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了。”镜头之外的故事同样美好,比如一位乘客时隔一年多在相册里发现了自己,朱利伟和他相约线下见面并互送了对方一本书;有被拍书籍的作者看到她的照片,会默默转发……  在地铁车厢有限的空间里,在一段几十分钟的行程中,书联接着现实与想像,联接着普通人与智者的精神交流,也联接着人与人之间在这座城市的美妙际遇。

因为拍摄地铁阅读,朱利伟获得一些社会荣誉,以表彰她在推广阅读方面的努力。但她常想,也许那些普普通通的地铁读书人才是生活中最好的“阅读推广人”。在拥挤的空间里读书,本身就是在用行动展现阅读之美。  未来还会接着拍吗?朱利伟表示,当然会。因为这对她来说,从来不是什么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事,“透过手机镜头,我发现了更多书,理解了更多人,也更加热爱日常生活。”  海报设计/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