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长三角之“绿色”协奏曲
访问量:779

05:44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由过去省际交界的薄弱区域,展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这是2023年6月14日拍摄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部长刘伟告诉记者,生态环境领域是示范区最亮的底色,也是最独特的一个基因。“示范区的名字里边就有专门的‘生态绿色’四个字,在整个生态绿色上面,我们核心地围绕共保联治推动‘三统一’:标准的统一、监测的统一,执法的统一。”刘伟说。

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在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交界处约35平方公里范围,由三地合力打造一处水乡客厅,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乡客厅总规划师段进表示,依托长三角的原点,打破行政壁垒,三地携手共同塑造长三角水乡客厅,示范产居、人文、生态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制度的创新实践作出了重要探索。

图为浙江嘉善县竹小汇村。  浙江嘉善县竹小汇村,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江嘉善片区的祥符荡科创绿谷的建设,这个传统村落开始向“双碳科创聚落”蝶变。  “我们智慧农田是生产空间,农民房屋改造的零碳建筑是生活空间,生态岛是生态空间。我们在竹小汇进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综合打造,探索一套普适性、可推广、可复制的零碳建筑模式,这对长三角地区和未来中国的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沈磊说。

这是连接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两地的元荡慢行桥。  水清岸绿、鱼翔鸟栖的美丽风光中,发展新动能正在孕育生长。  在横跨上海和江苏的湖泊元荡,原本割裂的鱼塘、小河沟连通了起来,岸边有驿站供人休息,湖中有栖息柱供鸟儿歇脚。走过一道廊桥就能从上海青浦来到江苏吴江,两地湖岸美景别无二致。

这是江苏省启东市滨江生态绿廊。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还将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进一步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和重要节点打造,于2025年初步实现省级贯通,连绿成线。  从“共饮”到“共治”“共护”“共享”,长三角多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域之治”进一步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2024年3月2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江畔拍摄的风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新安江犹如一条绿带,贯穿皖浙两省359公里,流入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为守护一江碧水东流,皖浙两省共同建设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据介绍,2012年以来,通过三轮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生态补偿成效显着。“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11年达到并优于地表Ⅱ类水标准,经探索形成的‘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复制推广。”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李志平说。

2023年7月16日清晨,游客乘坐“竹筏”造型电动游船,在浙江建德新安江的江雾中前行。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3年,皖浙两省人民政府在安徽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标志着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正式迈向2.0时代。一江清水相连,两省变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为涵盖水质、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等综合补偿,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俯瞰长三角的版图,长江从安庆到上海蜿蜒一千多公里,早已将三省一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一江碧水两岸新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关键字 :、长三角上海市新安江统一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