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沙变黄金,让沙海变花海——记第二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郭玺
访问量:92460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青春风采】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员 刘昱琛  古铜色的皮肤、粗糙结茧的手掌、黝黑清瘦的身材,郭玺看起来就像一棵大漠胡杨。  站在曾经的沙海里,郭玺畅想着未来:荒漠到处都开着五颜六色的花,花香扑鼻而来,沙海也会变成花海。  郭玺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也是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多年来,他和父辈们坚守在腾格里沙漠,治沙造林30.63万亩,封育管护44.9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7000多万株,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省道308线、316线,铁路、高速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  他们修筑的治沙道路,如同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在沙漠中延伸,连接着希望和未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林场管护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提高到了70%以上,昔日的沙漠如今已变成了绿洲。  一代代接力,筑起绿色长城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谈起从小就熟知的民谚,郭玺说,沙漠曾像癌症一样,吞噬着村庄,有些人选择坚守,更多的人选择离开。从2010年加入治沙队伍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命运与这片沙漠紧紧相连。  30多年前的八步沙林场,连绵的沙丘让人跋涉艰难,出门八步就是沙,故而得名“八步沙”。一条132公里的风沙线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侵蚀着八步沙周边十多个村庄、两万亩耕地。  面对这样的困境,六位村民挺身而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八步沙林场,成为第一代治沙人。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他们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成功使八步沙4万多亩沙漠披上绿装。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位老汉的头发白了,他们约定将治沙的铁锹传递给后代。如今,以郭玺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新一代青年农民得有新样子!郭玺牵头成立农业机械队,引入无人机巡护等新兴技术,引进打坑机、挖掘机等多种农机设备,将林场管护封育的区域延伸到八步沙70公里以外的地方。  装载机、挖掘机、抱草机……这些大型机械车辆,郭玺操作起来驾轻就熟。“现在我每天开着大卡车送水送草,浇树浇花;开着挖掘机平田整地,开山修路。”郭玺自豪地说。对自己“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郭玺看起来“乐此不疲”。  治沙,更要治穷  “治沙,更要治穷!”  在使用滴灌技术培育梭梭林的同时,郭玺带领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开挖蓄水池、接种肉苁蓉,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道路。  “沙生植物,三分靠种、七分靠管。”郭玺高兴地说,“今年肉苁蓉已初步进入收获阶段,每亩产量约50公斤,每公斤能卖20元!”  距离八步沙林场不远,便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2018年,林场在移民区流转了上万亩沙化土地,开展滴灌种植梭梭的试验。郭玺不分昼夜,连续数月守在基地,直到滴灌设施铺设完成,他才安心回家。“效果出奇地好!”郭玺介绍,梭梭成活率提高到90%,节水效率提高一半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梭梭苗的根部已接近杯口大小,放眼望去,林场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借助网络治沙项目,我们的‘朋友圈’不断拓宽,期待更多青年朋友参与进来,齐心协力,把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郭玺充满期待。  今日的八步沙林场已不再是昔日的荒漠,而是转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绿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线上线下,传递三代治沙情  暮春时节,是郭玺最忙碌的时候,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4点多,天还未亮,他便驱车前往八步沙养鸡场给“八步沙溜达鸡”喂食,接着去蓄水池拉水、前往林场浇水,下午又转战到古浪县与内蒙古交界的治沙现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结束工作回到家中,太阳已西沉。  “八步沙溜达鸡”是郭玺自创的品牌。在郭玺建立的土鸡养殖场里,成群的土鸡自由自在地“溜达”着。  “我把这些土鸡的视频发到网上,现在‘八步沙溜达鸡’每只能卖到近百元,养殖场的年出栏量超过了1万只。”郭玺向记者介绍,“这些鸡肉质鲜美,供不应求,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哩!”  不仅鸡卖出去了,渐渐地,郭玺还成了一名“网红”。他创建了名为“八步沙林场”的网络账号,通过网络直播八步沙的变化以及4000多只溜达鸡的生活,让天南海北的人了解“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故事。  从线下到线上,郭玺建设着八步沙,宣传着八步沙。  “要让黄沙变黄金,让沙海变花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郭玺的事业中。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更是一个坚定的承诺。  《光明日报》  [ 责编:杨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