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如何吸引年轻人,听听戏曲人怎么说
访问量:2220

这个周末,备受广大观众期待的一档综艺节目《乘风2024》正式官宣开播,在集体亮相的30余位艺人中,青年越剧女演员陈丽君备受关注,网络热度排名第二。

陈丽君在《新龙门客栈》中的扮相  这两年,陈丽君凭借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出圈,俊美的古装扮相,扎实的功底,还有沉浸式的剧场布置,让很多年轻观众融入戏曲环境中,真正走进了戏里。陈丽君、李云霄等人领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全国巡演也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就在半个月前,剧团在武汉的两场演出也是十分火爆。

陈丽君武汉演出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买票进场的观众里,绝大多数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戏迷。这两年,随着各种创新形式的戏曲表演在全国各大一线城市开花,年轻的戏曲演员、让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舞美让戏曲变得更加新潮。年轻血液的注入,让传统戏曲迸发出新活力。  吸引年轻人“入坑”,传统戏曲魔力在哪?  昨天,武汉楚剧院的排练厅里,武汉演出公司制作人、编剧李卓雨正在创排他的一部新楚剧《又从西厢过》。和观众熟知的《新龙门客栈》一样,这部剧也是沉浸式小剧场的设计。“一出大家都知道的戏,放在大剧院里唱,观众坐在台下听,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接受,但沉浸式小剧场就不一样了,它能让观众离演员更近。”李卓雨是湖北首个尝试将沉浸式小剧场搬上戏曲舞台的人,作为90后,也不是戏曲科班出身,正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在他的作品里才能看到多元化的呈现。  近两年,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一些小空间里,还原作品环境的舞台装置、只能容纳几十名观众的歌剧、舞剧小剧场开始风靡。“我和演员的距离只有1米,能清楚地看清他们的表情、听清他们的声音,感觉自己也在戏里,这种沉浸感非常棒!”一位看过歌剧小剧场《灯塔》的武汉市民李小姐说,在她的身边,还有一大群有着相同爱好的观众。  李卓雨表示,既然小剧场是当下年轻人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样态,那为什么不能把它引进到戏曲里面来呢?2022年第十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上,李卓雨带着他首创的沉浸式驻场京剧《一丈青》亮相。长方形的小剧场内,采用全景式空间,S型的舞台分布,再加上现代化的光影效果,将武侠风的氛围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丈青》演出现场,观众与演员“零”距离  李卓雨回忆:“第一场演出的时候,因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观众少一点,但是从第二场开始,我们连演十场,几乎场场爆满,就是凭着观众的口碑相传,而且90%以上都是年轻人。”《一丈青》的成功,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龙门客栈》不谋而合。在小剧场,观众和演员距离更近了,它不再是传统戏曲那种台上台下的关系,而是让观众真正走进戏里。  环境式驻演汉剧《贵妃醉酒》是“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继《一丈青》之后的又一尝试。演出地点搬到了武汉博物馆,将景观池改造为大唐花园美景,同样圈粉了不少年轻人。黄陂区楚剧团排演的小剧场楚剧《将》也是一个典型代表,戏曲除了楚剧演唱,还融合了黄陂三鲜、将军狮子等非遗元素,主打一个热闹。剧中饰演黄亚兰的青年楚剧演员罗亚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观众走进剧院不仅能看戏,还能吃到黄陂三鲜,更有将狮子走进观众席,让观众近距离摸一摸。该剧导演、黄陂区楚剧团副团长夏欢说:“这出戏有很强的代入感,引起大家共鸣,让大家真听真看真感受。”

楚剧《将》演出现场  一部好戏是如何打磨出来的?  一部好戏,光有精美的舞台场景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还是戏本身要好看。在不少戏曲导演、编剧眼里,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同样重要。  《一丈青》在创排初期,李卓雨就与武汉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方佳欢一拍即合,她饰演的扈三娘让人印象深刻。“就和歌手、演员一样,受欢迎的、有人气的人才能吸引到观众。首先你得长得好看,在文化领域,这个太重要了,其次,你要真的有本事。”事实证明,刀马旦出身的方佳欢,基本功扎实,外形突出,唱念做打俱重一亮相就让不少观众感叹“太厉害!”李卓雨说,小剧场给了很多年轻的戏曲演员展现的机会,如果在武汉,能多培养出几个像陈丽君这样自带流量的人气演员,那么戏曲的演出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一丈青》主演方佳欢  演员的重要,在武汉楚剧院副院长王文华看来同样如此:“现在想要找一个外形、功力俱佳的好苗子太难了,尤其是男生,更是稀少。好的演员是需要天赋的,更需要后期的努力,我们在年轻演员的人才培养上还任重道远。”  没有观众喜欢的剧本,想让观众走进戏院也不容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果一切都还以过去的故事来呈现,观众很可能会觉得“老套”。“剧是要贴近观众的。”王文华说,就拿最简单的一个打电话的动作来说,90年代,人们用的是有线电话,所以设计舞台动作的时候就要有拨号、提电话线的展示;但是现在,人们用的是手机,就不能那样演了,“我们的剧本要创新,紧跟时代,舞台也得跟着与时俱进。”  传统剧目《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为人熟知,他们婚后的生活如何呢?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中,由武汉楚剧院打造的楚剧《又从西厢过》,让人眼前一亮。看过剧场版的大学生小刘说:“第一次看楚剧,很好看,尽管剧中崔莺莺有着一副‘恋爱脑’,但我喜欢她为爱付出的样子。”

李卓雨在排练小剧场版《又从西厢过》  这部戏一剧两版,除了剧院里看到的传统剧版,另一个版本就是李卓雨正在创排的沉浸式小剧场的版本。在剧本创作时,李卓雨用年轻人的视角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加工,崔莺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下了毒药,若干年后一位同名的小女孩出现在豆腐店门口,再次遇见了张生……李卓雨将张生与崔莺莺婚后的一地鸡毛现实化,从天而降的鸡毛、张生笨手笨脚打翻了石磨、夫妻之间吵架斗气,“这样的改动,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思维来做的,它更能让观众看懂。只有观众看进去了,才能共情。”  新时代传统戏曲该如何传承创新发展?  戏曲表演是一种长期的舞台实践活动,每位戏曲人肩负使命,伴随着时代脚步同行。  就拿楚剧来讲,作为湖北地方戏剧而产生,最初为民间歌舞,经过几代楚剧人的传承发展,从单边戏进化到折子戏,从单一打锣伴奏到文武场乐队,如今,《又从西厢过》这样的楚剧也在以更潮流的形态与观众见面。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审美,传统戏曲的每一步,都跟着时代走来。着名导演余笑予导演的汉剧《弹吉他的姑娘》融入了电话圆舞曲,王文华导演的楚剧小戏《山乡网恋》加入了踢踏舞、汉味rap等艺术元素,这出戏在2014年首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展演中,被评为最佳推荐剧目。而如今,随着市场化的运作,沉浸式小剧场的出现,又在传统戏曲的根上结出新芽,开出新的时代之花,传统戏曲的创新步履从未停歇。  但创新的基础是守正,那些作为传统戏曲根基的、内核的东西必须坚守。李卓雨表示,尽管自己并非专业出身,但也明白,在大胆创新的同时,有些东西不能变:“比如楚剧,至少唱的是湖北方言,它的根基来源于荆楚,如果改成普通话,那它就不是楚剧了。”

武汉楚剧院副院长王文华接受长江云新闻记者采访  王文华副院长也认为,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可以接受新鲜的事物来锦上添花,但那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神、艺术表达,那些流淌在戏曲人血液里的东西,不能丢。    责任编辑 骆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