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少年的“秦腔梦”
访问量:378

记者/苏静萌 贺桐  “你看什么呢?”“大雁,一个人字,飞到头就飞回来了,冷到时候就转暖,活着就有个盼头……”这是秦腔《狗儿爷涅盘》中的一段台词,也是刘治最喜欢的一段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秦腔在他心中扎了根,开了花,让他的眼中有了光,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份执着的热爱。

“我不是陕西人,我的家乡在甘肃,2018年,我考上了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那时候才开始正式学习秦腔。”刘治说,因为父母都喜欢听戏,甘肃当地的剧团就在他家隔壁,小时候天天放学回家都能听到戏。在这样的影响下,刘治对秦腔的热爱一天天加深,也坚定了自己报考戏曲专业的决心。

都说戏曲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铿锵的锣鼓点,委婉动听的唱腔、行云流水的武戏……背后都蕴含了戏曲学子无数日夜的练习和从不言苦的坚强意志。唱、念、做、打,那时候的少年15岁,束上了腰封,穿上了练功鞋,自此一招一式都是传承。

跑圆场、踢腿、练身形……清晨6点多,天蒙蒙亮,在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的排练教室里,少年们一天的练功开始了。现如今,21岁的刘治已经学习秦腔6年了。6年的时间,刘治早已适应了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今年,刘治已经走出了校园,开始来到易俗社实习,看到了更多专业的演员和更广阔的舞台,刘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像传承版的《白蛇传》《昭君行》都是我实习参演过的戏,除了这些,我还在社里的正式演出里‘跑龙套’。我不觉得有什么辛苦的,这些都是难得的机会,我也很珍惜每一次上台演出的机会。”刘治说。

“在学校老师们悉心教导、精心培育,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下,才有了今天这群‘唱念做打’都在行的秦腔青春力量。”在短暂的接触中,刘治阳光、活泼的个性,让人记忆犹新。“练功很苦,我们可以哭,但不让练,那是不行的。就是流着泪、流着鼻涕,我们也会边哭边练。”刘治说,曾经在学校的日子,也让自己刻骨铭心。

“‘吊嗓子’‘练早功’每天都要坚持,在学校要练功,实习了也要练功,放假回家也一样。”现如今唱腔老练,姿势挺拔的刘治,从“不能唱”变成现在的“唱得好”,可是费了不少力气。“我不是从小就练功,又是男孩子,柔韧性差,所以腿特别硬,就必须要天天压腿练功,少一天都会打回原形。刚上学的时候,经常练得双腿发青,公交都追不上,两个腿感觉都不是自己的。”刘治说。

记者采访时,看着他熟练地穿上3寸多高的戏曲高筒靴,脚下却像穿着平底鞋一样,跑跑跳跳丝毫不受影响。“第一次穿靴子的时候,不停地崴脚,别说跑步了,走路都走不了,但现在跑步也不在话下。”面对如此辛苦的专业课程,刘治坦言自己从没后悔过。“每天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听着喜欢的旋律,不觉得有什么苦的。这绝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话,喜欢是藏在眼睛里的。”刘治笑笑说。

曾经为了演好戏中的角色,刘治出门就盯着老年人走路,聊天,吃饭,模仿他们的习惯、神态,在他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戏曲。“上台时要注意眼神,要学会运用眼神,做到眼中有戏,这是最难的。”换上戏服的刘治瞬间像换了一个人,眼神铿锵,唱腔有力。戏曲在这个21岁的小伙子心中是神圣的,无论是练功还是演出,只要唱起来,总是一板一眼,没有丝毫懈怠。

“第一次扮上妆登台演戏,是代表学校参加陕西省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我在舞台上唱了《周仁回府》,当时灯光一打,感觉舞台下面黑漆漆的,那一瞬间,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妙感觉。”刘治说,因为这段戏属于“独角戏”,只能通过自己一个人的演绎来表达全故事,对于演员来说是种挑战。通过不断地排练和突破,最终刘治在技能大赛的戏曲表演项目中荣获一等奖。

日常生活中的刘治一身休闲装扮,作为一名“00后”,他的身上没有任何小年轻的“气质”,不喜欢游戏,不喜欢聚会,最大的爱好是做菜。“我喜欢研究做菜,觉得做菜让我很放松,但是因为工作时间的原因,现在很少做菜了。”刘治说,有时角色难度大,为了排解压力,自己喜欢一个人散步,在街上走走逛逛,能少掉一半的压力。

通过参加各类戏曲展演和比赛,让他在舞台上感觉越来越自信。2022年9月,刘治以剧目《太庙请罪》入选第四届“梨花杯”,并被评为优秀表演作品;2023年4月,又前往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展演;2023年11月获得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说起这些大大小小的奖项,刘治如数家珍,也证明了有梦想的人迎来了回报。

在谈到秦腔的传承时,刘治有些自己的小思考。“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听戏,我也会时常担心,如果有一天观众席上没有人了该怎么办?我唱还是不唱?想了几个晚上后,我心里有了一个结果,要唱,还要大声唱。”刘治说,自己刚开始唱戏是儿时的喜欢,现在唱戏更多的是尊重艺术,成为传承艺术的接班人。在他看来,只要有了传承,秦腔的光就永远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