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多上上网
访问量:7603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网民基数庞大,反映出我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之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人上网,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网上得以表达,互联网已经成了一个民意集聚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领导干部常常被称为“关键少数”,从政策、决策的制定出台,到具体的组织实施、服务管理,他们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处在这么重要的位置,领导干部如果不懂网、不上网、不用网,就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民情民意,工作也很难抓准抓实、让老百姓满意。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 图源:视觉中国  从1994年算起,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已经迎来了30周年。一路走来,绝大部分领导干部的互联网思维和网上群众工作本领不断增强,但不愿上网、不了解网络、不善于运用网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对上网不屑一顾,认为上网是生活中的娱乐消遣而不是工作,而且平时已经十分繁忙,每天的大部分精力都被事务性工作、各类会议所占据,没时间也没心思去关注网络上起了什么波澜、流行什么观点、网民们在关注什么。  还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平台不够了解,即便上网也只是简单地浏览新闻,不愿进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微博、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多看看,也不愿点开评论、弹幕看看网友的心声。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在持续迭代,有的人还停留在原先的门户时代。这些都会导致掌握网上信息不够及时,抓不住网民真正最关注的点。  还有的领导干部虽然经常上网,但对于网上的热点问题甚至就发生在身边的事仅当作热闹看,没有把自己摆进去和工作联系起来思考。有时候,很多意见和建议都已经送上门来了,却还对网民的呼声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仿佛网络舆论与自己无关。或是觉得互联网不是自己管辖的领域,网上的声音是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关注的事情,所以消极被动地等待口径,在等待中让网民失去了耐心,也消解了信任。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  如果说普通人不上网只是有可能脱离社会,那么领导干部不经常上网,则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甚至可能与时代、与人心产生隔阂。  我国网民数量激增,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都聚集在互联网上,网络舆论可以说是民意的晴雨表。如果领导干部没有及时主动地捕捉网民的呼声和需求,就会与群众的关注点产生偏差,错失为民办实事的良机,甚至还有可能在长期的忽视中与群众产生隔阂,导致你做你的、我说我的,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开展为民办实事,都会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就便于领导干部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相反,有的地方明明花了功夫做了事情,群众却不认可。据报道,某地曾投入财政资金改造老旧院落,本意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换来的却是群众的上访、投诉;有的小区曾将停放非机动车的车棚改造成了菜市场,本以为菜市场的收益可以用于小区建设,然而过半数的业主知道后表示反对。究其原因,都是没有事先充分了解民意。倘若能事先到本地贴吧潜潜水、在社交平台上看看评论,就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掌握群众所思所想。  如果领导干部长期与互联网脱节,久而久之,容易让老百姓觉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党委政府部门的形象也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万物皆媒,假如思维模式因循守旧,不想去了解和适应新的技术和新的网络舆论环境,就难以切中群众真正的急难愁盼,跟不上变化的节奏,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引起网友的强烈反感和批评。  功夫还需下在平时。多上网才能了解网络的“水性”,才能真正学会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本领。当突发网络舆情来临时,领导干部怎么反应、如何处置,很能直观地看出他是否拥有互联网思维和做好网络工作的水平。换句话说,互联网上的“风吹草动”和“波涛汹涌”,是对领导干部“网商”的直接检验。  有的领导干部试图用“封堵删”的方式平息舆论,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互联网传播规律,以为“一删了之”就能万事大吉;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感到恐惧,不敢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不敢面对广大网民的质疑,心里没底怕出错;还有的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和新闻发布时口出“雷言雷语”,或者“打官腔”,进而引发次生舆情,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在互联网环境下工作的能力。

图源:视觉中国  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传播介质发生改变,更是一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早已不是做不做都行的“选择题”,而是一定要做且只能做好的“必答题”。  领导干部多上网,是为对民意多上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现在,浏览各类社交平台已成为很多人每天的日常和“刚需”,这些平台日活用户动辄千万甚至数亿,数量非常庞大。大家都在网上冲浪、表达观点,互联网自然就成了民意高度聚集的一个地方。  互联网上的“民意指向”,就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指南”。网民心里面喜欢什么、期盼什么,反感什么、讨厌什么,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翻一翻便一目了然。领导干部拿着它与现实一对照,找一找差距,然后不断改进提升,能更好地把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好话要听,刺耳的批评也要听。有人说,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恭维的场面话,而互联网能让人清醒。网络与现实的区别之一就是网络可以“蒙面”,网民少了几分顾虑。所以大多数网民在情绪表达上没有太多弯弯绕绕,加上对一些情况未必了解得那么全面,这样一来,总少不了发出一些刺耳、尖锐的批评声。只要网民的出发点是善意的,领导干部就应该耐心听取、虚心接受,有些话和建议,可能调研多次也听不到。  其实,一些工作和事情被网友密切关注和讨论,本身就是在接受网络和舆论监督,也是相关部门做好解释、凝聚共识的契机。领导干部切莫犯“舆情恐惧症”,让网友一起找找茬并不是坏事,处理得好还可能形成正向推动。有不少网友认为,去年哈尔滨爆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方听劝”,针对媒体报道和一些网民的投诉,当地政府实行“接诉即办”、从严处理,反而成就了一个圈粉引流的拐点。  既要回应网上关切,更要解决线下问题。领导干部上网不是为了简单地潜潜水、看看热闹,也不是去当“网红”、搞个人秀,而是要懂网、用网,去发现和解决大家反映的问题。互联网是新时期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抓手,那些“网感”“网商”高的领导干部经常是受欢迎的,很多网友会觉得他们亲民,把网民与党委政府有效地连接起来。  其实,领导干部的“网感”“网商”不仅是“接地气”,有时更是一种推动力,对于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工作很有帮助。近日,某市副市长看演唱会发的视频点赞数超过25万,有网友借机留言反映排队上厕所等问题,该副市长回复“今日改善”,在第二天的演唱会现场增加临时洗手间、增设洗手台,此举赢得了不少网友的好评。  面对互联网这个新疆域、新平台,领导干部不能有半点迟疑。主动投身进去,让自己扎得深一点,让互联网思维多一点,这是一份必备“功力”。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您觉得该如何提升学网懂网用网的能力?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