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帮烈士“回家”的乡村信使
访问量:2388

海报新闻记者 金立红 报道  王德建,男,1986年2月出生,蒙阴邮政分公司坦埠支局职工。2015年春节后,当时29岁的他,隔着生死和近70年的时光,开始为29岁的烈士找家,一年多后,终于愿望达成。“这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说起那一刻,王德建眼睛发亮,“他们年纪轻轻去打仗,很不容易,那些早逝的年轻人不应该就这样‘无人知晓’。”  从此,王德建为烈士寻亲的脚步就再没停下,近10年来,他先后让32名烈士在外漂泊多年的忠魂“回”到亲人身边。

王德建在送信路上  2016年、2018年,王德建被评为临沂市“最美邮递员”。2017年、2018年,他被评为“全市邮政系统先进个人”。2019年5月入选敬业奉献类“临沂好人”“山东好人”。2023年3月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2024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千余封烈士寻亲信件被退回  他为漂泊近70年的忠魂找到家人  2013年,王德建回老家开始当邮递员,负责坦埠镇24个行政村的送件工作,每周上7天班,每天骑车六七十公里。他把摩托车收拾得干干净净,浅绿色的邮包装满了当天需要派送的邮件。车后的置物箱里叠着一层层塑料袋,是信件的雨衣。  2015年,一封来自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的平信,促成他与烈士寻亲“结缘”。  这封信的寄信人是菏泽市经济开发区佃户屯街道办事处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收信人是那些安放在张和庄烈士陵园原籍住址可查的烈士。1947年,华东野战军战士龚建厚战死菏泽,他的遗骨如今安放在张和庄烈士陵园,与135位烈士相伴。2014年至2019年间,张景宪帮烈士寻亲的信件发往山东、河南、山西等十余个省市,共寄出千余封书信,但大部分书信却被原封退回。2015年春节后,写给龚建厚的信被分拣出来,交给王德建手中。  “收件人居然是一个烈士。”当时,王德建看见信封,觉得很特别,当天下午骑着摩托车出发派送,但第一次没有送达。一年多以后,2016年6月13日下午,王德建在分拣报纸、信件时发现寄给“朱下村”“公建厚”烈士的信,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与上一次不同,张景宪在信封上新加的那句话,“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这句话引起了王德建的注意,他想要把信送到。  他一琢磨,收件地址里的“朱下村”并不存在,真正的地址应该是同音的“诸夏村”。诸夏村是个大社区,有近500余户的家庭2000多口人,再算上已故人员的信息数量更是庞大,派出所查无此人。王德建专程赶到诸夏村寻找烈士“公建厚”。他见人就问,但没有人认识“公建厚”。  有老人猜,离诸夏村两公里处的寨后村有几个姓公的烈士。去了寨后村,王德建找遍姓公的几户人家,询问公家所有烈士的名字,还是对不上“公建厚”。他重新绕回诸夏村,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及,诸夏村龚家有建字辈,或许是“公”和“龚”同音,姓氏登记错了。  王德建紧接着去了诸夏村的龚家胡同挨家询问,竟找到一位八旬老人,自称是“公建厚”的本家,与他家老宅一墙之隔,还描述“公建厚”个子高,是一名机枪手。根据老人回忆,“公建厚”应该叫“龚建厚”,当年部队经过蒙阴县时,他和正在田里忙碌的母亲说了声“要参军”,连家都没回,就跟部队走了。新中国成立后,龚建厚的母亲曾去民政部门打听过这个一走就杳无音信的孩子,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却不知葬在何处。  王德建终于把信送到龚建厚的侄子龚德营手里。这是龚德营45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收到信,一开始还不太敢收,怕是王德建送错了。两个人一起打开信件,认真阅读了信里的每一句话,依然不敢确定。等张景宪从菏泽赶来,对比信息,确定身份后,龚德营才放心地收好信,并挨个告诉了自家兄弟、堂兄弟等亲戚。至此,在外漂泊了近70年的忠魂,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  成为烈士寻亲志愿者  借助团队力量送更多烈士“回家”  张景宪看到了书信寻亲的希望,把一份包括十多位烈士在内的名单交到王德建手上,希望他继续帮忙寻找。空闲时,王德建开始为这件事投入更多精力。作为邮递员,王德建发现,张景宪提供的原籍地址,很多村落经过行政区划沿革后,归属的县城有了变更。比如烈士王兆会,登记籍贯是沂南县垛庄区桑园村,如今归属蒙阴县管辖。若是信件寄往沂南县,很容易被退回,因为邮递员在沂南县找不到这个村子。  后来,只要没事做,他就开始查询各乡镇行政区划沿革。通过邮政系统,王德建还能找到负责派送某村的邮递员电话,联系上村支书,寻求帮助。刘世元、王兆会、戚纪祥三位烈士因此找到了家。“刘世元才19岁啊!”王德建盯着他比对籍贯所在地的笔记,轻叹道。

王德建在乡间送信  2018年,王德建在新闻里看到为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王保贵烈士寻亲的消息,根据这位烈士登记在册的信息,他和龚建厚应是同一个团的战友。王德建最终帮他找到了家。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投入去做?王德建说:“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为我们的烈士寻家。”  日常投递时,王德建有意识地多和村中老人聊天,了解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下班回家后,他翻看史志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地图。他还加入了“烈士寻亲志愿者联盟”,借助团队的力量为烈士寻亲。慢慢地,王德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了,找寻的速度也变快了。  帮助烈士“回家”,最大的困难就是落实人名、地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的信息不够完整,烈属只知亲人牺牲,不知道详细信息,不知道安葬地址。  2019年的一天,公茂英烈士的儿子公丕平老人给王德建打来电话,说父亲牺牲多年,一直没有找到牺牲地,请王德建帮忙。王德建根据烈士证明上的地址——湖南相家桥开始查找。通过反复查证,他感觉“相家桥”应该是“杨家桥”。由于湖南有5个“杨家桥”,他又从网上查阅资料,根据相关史料上的内容,最终确定为湖南祁东县杨家桥。  得知消息后,公丕平让儿子驱车1300余公里,拉着他赶往父亲的牺牲地。公丕平激动地说:“王德建圆了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通往烈士家乡的“绿色列车”  让更多英魂早归故里  近10年来,王德建已经帮助32位烈士“回家”。“我从小生长在沂蒙老区,听着红色故事长大,我想为烈士们做点事情”,王德建说,“我刚刚转正,成为了一名正式共产党员,这也是我的一份初心吧。”  如今的王德建,每天继续奔走在邮路上,只是绿色邮袋里,多了一本《山东籍烈士名单》和记录寻亲细节的笔记本,为让烈士们知道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国家依然铭记着他们,王德建表示会不遗余力继续这场跨越生死的寻亲之旅,让更多烈士英魂早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王德建与一位烈士的亲属  在平时邮递工作中,王德建风雨无阻,兢兢业业。他每天将近80斤的报刊、邮件第一时间送到130多家用户手中,报刊妥投率达100%。有年冬天下大雪,摩托车在途中熄火了,他步行了七八公里山路,及时送达。2014年初秋,王德建捡到一部苹果手机、身份证、现金和银行卡,几经周折打听到失主将所有物品归还。  王德建敬业奉献、坚持不懈,帮助烈士“回家”的事迹先后受到了10余家媒体报纸采访报道,他的爱心行动也感染了许多邮政人。多年来,越来越多的邮递员加入进来,一起帮烈士寻亲,组成了通往烈士家乡的“绿色列车”。  “一封信,一颗心”,青山处处埋忠骨。70多年前,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今朝英雄归故里,王德建怀着对革命先烈们的敬意又踏上了帮烈士寻亲的新征途。  责编:胡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