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素描】“新”光闪闪的劳动者
访问量:092

央广网乌鲁木齐5月2日消息 4月29日,在新疆阿拉山口联裕医用纺织有限公司,企业员工刘玉新正在检修设备。在机器声轰鸣的厂房里,交流基本靠吼,厂房里35摄氏度的高温,别说工作,光站着就让人大汗淋漓。1个多小时后,刘玉新走出厂房,只见刘玉新的衣服后背已是完全湿透。而这样的巡检,每天还要进行好多次。

“这是电源总开关、变频器、变压器,这个是开关……”站在配电箱的旁边,刘玉新细致地向记者介绍他经常打交道的这些“老伙计”。而在他的维修工具包里,永远整齐摆放着万用表、测温仪、斜口钳等工具。  全天24畅通,无条件执行抢修维护工作,保障稳定的电力供应,确保安全生产任务顺利完成,这是刘玉新作为一名电气维修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凭着年轻人的钻劲和闯劲,刘玉新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企业的产业技术骨干。2024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过程,他用了8年时间……  2016年,刘玉新入职阿拉山口联裕医用纺织有限公司。那时正值公司开展全球先进的全流程全自动纺纱设备的电气安装工作,刘玉新却从未接触过这些先进设备。白天,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不懂就问,弄清原理后认真按图接线,确保不出差错;晚上,他和其他同事通力协作,一起动手,完成师傅安排的电线敷设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48天的时间,完成了50%生产线的安装和试生产,创下了相同的设备安装的最快速度。

刘玉新和同事在检测设备   进入冬季,阿拉山口的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前纺车间温度低,影响了正常生产。刘玉新积极思考如何对后纺设备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以提高前纺车间温度。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刘玉新和其他师傅们通过在风道增装变频风机,将后纺设备余热输送到前纺空调室处理后,再送风进入前纺车间。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前纺车间的温度,保证了车间的正常生产,还减少了冬季供暖费的支出。  “这些经验都是我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来的。希望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快速成长。”刘玉新说。  刘玉新本着节约负责、变废为宝的态度,竭尽所能地维修拼装,改旧变新,为公司节能降本。他匠心加巧手,运用所学技术,修复了不计其数被评估为可进行报废的电气设备、进口电磁阀以及电路板等。对于不能修复的设备,则拆开后再集中组装。经反复维修检测后能正常使用的零部件,就作为备件,做到“修旧利废、节材降耗”。  由于生产车间大多是气动机器,需要电磁阀来推动机械手臂上的气缸运作,电磁阀每天都要在高压下工作2000余次。高强度的运作以及油水分离不到位而造成的腐蚀,对电磁阀的膜片损害较大,很多电磁阀在工作一两年后就损坏了。

刘玉新在检修设备   当时一个电磁阀的原厂价格为1500元,一个车间有3000多个电磁阀,全部更换新的需要花费450多万元。为了给公司减少开支,刘玉新尝试用国产阀膜替代进口件。刚开始有很多反对意见,有人说:“这都是进口设备,国产阀膜替代肯定不行。”但刘玉新还是勇敢进行了尝试。  前期试验困难不断,改造后的膜片使用期限不到一个月。怎么办?面对出现的问题,刘玉新并没有气馁。他和同事积极研究改进方案,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不厌其烦。刘玉新说:“电磁阀的膜片做薄了,会漏气,做软了,韧性达不到,不能复位。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材料,不停进行尝试,调整膜片的软硬度。”  试验过程困难重重,但刘玉新不轻言放弃。最终,他和同事们想到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在不上机的情况下进行线下试验。在经线下70万次反复测试无故障、无损坏后,用国产阀膜替代进口件,终于从想法变为现实了。试验成功后,刘玉新便带领班组电工利用国产阀膜对报废电磁阀进行维修。通过大家的努力,这时候电磁阀的支出由刚开始的1500元降至680元,维修只需20多元,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260多万元。  8年的电力生涯,刘玉新敬业爱岗,孜孜不倦,勤于钻研,坚守住了“坚守信仰不忘初心、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初心。  刘玉新谦虚地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份荣誉,不单单是对我的认可,对我来说更是一份责任和鞭策。”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履行岗位职责,努力钻研业务,以达到新设备改革所要求的电气维修能力,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