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用“志愿红”标注社会文明进步新高度
访问量:51312

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任务书”。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志愿服务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释放着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从主动请战疫情防控,到积极投身北京冬奥会,从助力战冰扫雪,到参与社区治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一片“志愿红”。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的“任务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志愿红”标注社会文明进步新高度。  闻令而动,志愿同行。动员体系事关号召力、凝聚力,直接影响着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要求,引领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战斗”,拓宽社会动员渠道,统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困难之时帮一把”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初衷,坚持平急结合,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正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开展志愿服务,“大水漫灌”只会事倍功半,“精准滴灌”方能赢得民心。精准聚焦时代发展所需,及时回应群众所盼,把“配菜”变“点菜”,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正当其时。坚持供给内容多样化,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志愿服务,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突出志愿服务针对性,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把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注重品牌培育,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推动志愿服务走向“长久时”。  开展志愿服务,关键在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心怀大爱、充满活力,志愿服务事业就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反之,志愿服务事业就是成为“一潭死水”。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巩固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指导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内部治理,依法依规依章程开展活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增进群众感情,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让志愿服务更科学、更专业、更高效。  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加大志愿文化宣传阐释力度,讲好志愿服务的生动故事,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