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① 情满武夷山:人在草木间,致富一片叶
访问量:80623

编者按: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株植物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红网联动四省媒体特别推出《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型融媒体报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跨越福建、山西、陕西、广西、湖南,从谷雨到冬至,以节气为链,以枝叶为条,记录下总书记手中所拿特色农产品与植物背后,一个个村庄,一条条河流的幸福巨变,展现“一枝一叶”间,流翠生金、情满山河的动人故事。  本期报道走进福建武夷山,关注一片茶叶的流翠生金。请看来自湖南红网与福建东南网的联合报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秦楼 李赛凤 东南网记者 康金山 张梦媛 武夷山报道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  4月中旬,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千亩生态茶园生机盎然,远处绵延的青山云雾缭绕,一畦畦翠美茶田旁,潺潺溪水顺流而下,蓄势了一冬的茶树吐露出嫩绿的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谷雨节气后,就到了当地茶农最忙碌的采茶时节。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  早晨8点半,燕子窠生态茶园负责人、武夷山首席岩茶厂创始人杨文春和往常一样开着皮卡车,行驶在熟悉的村道上。  这条路,杨文春已经走了几十年了。从18岁在茶厂做学徒,一个月工资仅18元,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到如今生活十分富足,所经营茶厂的普通师傅的工资一个春天就有8~10万元。杨文春手握方向盘开着车,目视着前方,感慨地说:“我们所有的茶农都感恩这片神奇的树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燕子窠生态茶园负责人、武夷山首席岩茶厂创始人杨文春和好友木坜生态茶园合作社理事长范德兴、科技特派员梁继旺在茶园里就茶叶长势进行交流。  燕子窠生态茶园地处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的燕子峰脚下,这里有茶园1000亩,是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因山谷形状像燕子的巢穴而得名。  走在茶园内的小路上,放眼望去,不少茶农正把油菜翻到土里。杨文春笑着介绍,这叫压青,也就是让油菜就地回田转化成“绿肥”供给茶树,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茶农们正在进行压青。  时间溯回至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来到武夷山实地考察,与当地同样具有生态制茶理念的茶农茶企合作,开启了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的试验。燕子窠生态茶园因为较好的土壤环境被选中,成为了首批示范地。  5月种大豆,10月种油菜,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物理防控替代了化学农药……如今,燕子窠生态茶园采用了“有机肥+绿肥”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茶园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有机质含量,而且害虫喜欢啃食油菜和大豆叶,也减少了对茶叶的侵害。

如今,燕子窠生态茶园采用了“有机肥+绿肥”的种植模式。  来到半山腰的茶园处,一张展板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照片中杨文春手拿着斗笠,站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杨文春回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茶园的那一天,自己也在茶园压青。当天就在展板所在位置,总书记询问了自己,正在做什么?家里有多少亩茶园?收入怎么样?日子过得好不好?“总书记问的一系列问题,问到了我的心坎里,让我十分感动,也感到十分温暖。”  谈及近年来,燕子窠生态茶园带来的最大改变。杨文春自豪地说出了一个数据:在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示范影响下,周边形成了辐射扩散效应,辐射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

如今的燕子窠生态茶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眼下,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农茶企慕名来到燕子窠学习取经。生态岩茶种植模式在福建福鼎、浙江安吉等全国多个茶叶种植区复制、推广。燕子窠生态茶园也成为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点。  “经过这几年生态岩茶种植模式的运用,茶树吸收了微量元素后,它的内质变得更厚重,茶叶也变得更耐泡了。”杨文春坦言,现在茶园里种植的茶叶备受市场青睐,价格比原来提升了不少,大家的收益增加了30%以上。茶园茶叶的品质也由“柴米油盐酱醋茶”提升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水平。  做好“科特派”大文章  “春深谷满,时雨乃生。”暮春时节,雨水丰沛,也是谷物生长最好的时期。  临近采茶期,自家园里的茶树长势如何?杨文春满怀期待,三步并作两步,走进茶园。不远处,他看见了熟悉的好友木坜生态茶园合作社理事长范德兴。  “老范,今天怎么来我茶园了?”  “我来看一下,你茶园今年的长势怎么样?”  “刚看了一下,今年整体长势还不错,不少茶叶新梢已经达到三叶一芽了。”

4月中旬,不少茶叶新梢已经达到可以采摘的三叶一芽了。  范德兴是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的村民,他与茶打交道已有30多年了。说起这几天断断续续下起的春雨,范德兴笑着说,这是茶农最喜欢的雨了,雨水天气会让茶树的生长放缓,茶树的营养物质会更丰富,茶叶的品质更好。等到了采茶期时,这段时期的雨水降完后,接下来天晴,早生种、中生种和晚生种茶就可以一茬接一茬地采了。  站在燕子窠生态茶园里,放眼望去,每隔不远处,就能看到一盏风吸式茶园杀虫灯。采访当天,武夷山市星村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梁继旺正在茶园里记录数据。  梁继旺介绍,风吸式茶园杀虫灯是利用驱光波长不同的因素,使用太阳能加以灯光引诱、风机吸入等手段,针对性地杀死茶园里的虫害。现在茶园采用这种物理防控方式后,就不再需要洒农药了。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里,安装了多个风吸式茶园杀虫灯。

如今,在杨文春的茶厂里,实现了智能化做青,一台电脑就能控制20多台机器进行工作。  1999年2月,南平市选派首批225名科技人员,深入215个村开展科技服务,拉开了科技进村、振兴闽北的序幕。  作为服务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科技特派员之一,如今,梁继旺每周都会来茶园1~2次,实地指导茶农进行轮作产物的种植,和茶树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了更好地服务茶农茶企,当地还在线上建立了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建设群,每当茶农茶企遇到什么技术问题时,都可以随时在群内咨询。  鸟儿栖息,蝴蝶飞舞,虫害减少了,溪水变清澈了……在科技特派员的赋能助力之下,武夷山市真正实现了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绿叶富万家。一棵棵茶树,一个个茶园,铺就了一条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  谱写“三茶”统筹共富曲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这是诗人刘白羽游罢武夷山后写下的动人诗句。  而今,武夷山市凭借着一片小小的绿叶与世界对话,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上午11点半,结束了在茶园里的劳作,杨文春、范德兴、梁继旺三位老友相约一起,朝茶园不远处的“三茶”统筹展示馆走去。  当天,在离燕子窠生态茶园20公里外的武夷山市中心的写字楼里,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林春同样说起了武夷山市“三茶”统筹发展的话题。

当热水注入茶壶,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茶香在空气中弥漫。  烧水、烫杯、泡茶、续水……在武夷山市,几乎随处可见茶具,当地泡茶的每一道程序都极为讲究。当热水注入茶壶,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吴林春用熟练的手法泡着茶,说起自己和同事们每天打交道的“三茶”统筹发展工作,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  吴林春介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燕子窠生态茶园提出“三茶”统筹理念,武夷山市牢记嘱托、积极践行,成立了“三茶”统筹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奋力推进“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武夷山市涉茶人员约12万人,注册茶叶类市场主体2万余家。2023年,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中近五成来自茶叶。  在武夷山市,绿色,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这里的人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精彩演绎了“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实践。  说起武夷山茶园的特点,吴林春形象地说起了一个比喻:“我们这里的茶园都是‘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也就是在茶园上方有树,有一层天然的屏障,中间是茶园,而茶园下方也有很多树。这种天然的屏障,可以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武夷山的茶叶只采春天一季,其他时间茶树都在休养生息,也正是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保证了武夷山茶叶的品质。

马上就到采茶期了,当地茶农们对今年的收成充满期待。  “未来,我们将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个方向,推动茶叶的高质量发展。”吴林春说,武夷山有着“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万里茶道起点”“朱子理学摇篮”等多张名片,接下来,我们将利用这些优势,深入挖掘、推广茶文化品牌;打造茶文化的标杆,高标准建设全国“三茶”统筹展示馆,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华茶博馆。同时,建设一批茶庄园、茶空间等。持续抓好生态茶园的建设,以茶为载体,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日化用品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好武夷山茶树种子资源的收集、保护、利用、科研、推广工作,与高校、科研单位继续合作,开展关于武夷山茶叶品质的研究。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的办公室里,用热水浸泡的茶叶,释放出幽静的香气;燕子窠生态茶园里,暮春时节的谷雨,吹响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奏鸣曲,茶园里绿芽展叶,生机盎然。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即将随着采茶期的开启,让这座闽北小城里的人们,怀揣着喜悦与希望,再次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