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车展:博世集团深耕本土步履不停
访问量:415

今年北京车展上,博世集团的展出阵容不可谓不大。多款中国本土创新的产品都是首次展示,并涉及到电驱系统、智能座舱、高阶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与之相呼应的,正是博世“根植本土,服务本土”的长期战略。基于这一战略,2023年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在华业务实现了8.2%的增长,达到1121亿人民币,其中与中国整车制造商的业务销售额占比约60%。

不过,即使博世这样的老牌巨头,在技术和产品井喷的当下也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变数。尤其在中国本土市场,竞争对手迅速崛起,客户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如何继续深耕本土化,把握住智能出行带来的机遇,对博世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发布会后的群访环节,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以及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总裁王伟良回答了关于本土化的一系列问题。

国内价格战日益激烈 供应商该如何应对

作为供应商,博世同样感受到了国内市场价格战的压力。在马库斯·海恩看来,不仅是汽车行业,对于任何一个产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能够产生利润。有了利润,才能做研发,给用户和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如果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不能产生合理的利润,长期来说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博世能够接受在投入期暂时没有利润,但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必须要有一个时间点,否则企业就不可能长期、健康地发展。虽然目前处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但是大家都应该秉承合作的关系,或者说是“竞争型合作”,这样大家能够为终端的消费者带来更多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博世欢迎良性的竞争。

王伟良提到,中国汽车行业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后变成一个更强大的、世界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工业,这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第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第二,供应链或者是价值链是不是具有韧性和可靠性。从博世的角度来说,一百多年的经验让我们成为了供应链中最有耐心和韧性的,所谓“可靠保证”,包括创新能力、交付能力、质量能力和全球化能力。所以,中国汽车工业在竞争和迈向世界级工业的进程中,需要博世,博世也需要中国汽车工业。

推出更有竞争力的高阶智驾方案 城市工况必然走向无图

目前博世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是基于Orin-X芯片的产品,对于博世来说,智能驾驶产品不可能只局限于某家系统芯片供应商。客户同样希望博世提供的产品适用于多家供应商的系统级芯片。博世的解决方案有市场通用产品,还有高阶定制化产品。对于ADAS系统来说,主要是走主流通用路线,保障性价比和成本效率。此外还有一种类型我们也在探索,Chiplet,所谓“小芯片”产品,它可以比现有产品更具有性价比。

在将来,城市工况的无图化是必然的。高阶自动驾驶利用高精地图只是一个过程产品,举例来说,在城市修路的情况下,高精地图的更新很难实时跟上。另外,也确实不需要,因为到后来就像人开车一样,在熟悉道路之后,即使没有地图也肯定能开。对于这方面博世的时间节点很清楚:2025年9月份之前,争取在7月份之前,会实现无图化。

混动/燃油车型在智能化方面明显落后于纯电车型

在马库斯·海恩看来,电气化的趋势还是会继续下去,不仅在中国,在欧洲也是如此。并且当下对于混动和增程的需求似乎都有复苏。当然在不同的驾驶场景下,比如驾乘需求是长距离,或者充电设施配套不是很全的情况下,还是需要选择传统的车型,而不是纯电。在和一些美国和欧洲的整车厂客户交流中,他们曾表示只做传统内燃机和纯电,其他不做考虑,但现在这些客户也重新开始考虑将混动、增程纳入长期的产品规划,当然也受到终端用户需求的影响。总体来看,在某些市场,混动的发展速度确实比纯电更快。此外,就混动和增程来说,目前在“软件定义汽车”方面,它的架构还没有做好准备。混动或者内燃机车型在智能化方面,明显落后于纯电车型。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他肯定不希望如此。对于整车厂商来说,他们也会在架构方面迎头赶上,只要它的平台架构具备这个能力,就可以让传统车型具备相应的智能化或者软件功能。

汽车工业不仅是技术驱动 依旧需要国际化生态体系

在谈到合资品牌的发展趋势时,王伟良提到,回首中国汽车工业过去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从大众、桑塔纳开始,主要是通过合资的形式来引领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成熟,在这轮转型过程中,自主品牌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在背后更大的变化框架中,也离不开政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持,使得中国本地化汽车工业和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同时对中国和全球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应该看到,汽车工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我们不可能说只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而忽略国际发展。最重要的一条,我觉得中国汽车工业也是有些东西可以学习的。目前的汽车出口,像曾经的摩托车出口,重要的是能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

无论是合资还是国资,都有其特定和合适的市场定位。我们感觉到这个变化是很正常的,中国汽车工业成长到现在,支持引领,到后来平衡。面向未来,我们要共同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汽车工业生态体系,不仅是技术驱动,更需要各个国家汽车工业互相促进、互相竞争、互相融合。

出海欧洲 中国新能源车仍然有机会

在谈及中国新能源车出海欧洲的问题时,马库斯·海恩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欧洲本土视角”,在他看来,欧洲市场的电气化的确没有原来预期的发展速度,主要是因为补贴取消了。每一辆车的补贴可以达到几千欧元,补贴没有了,消费者购买意愿大大下降。对于中国的整车厂商来说,出口欧洲仍然有机会,但主要在于经济型电动车。例如,在欧洲,3万欧元以下的电动车仍受到青睐,然而市场上能供应这类车的企业还是比较少,这会是一个空白,也是中国企业可以抓住的机会。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制造商意识到这样的机会,从而进入到这块市场。目前来看有几百万辆这样的空间。以前,欧洲市场一年大概是1600-1700万的量,现在根据观察大概只有1400万,所以这里面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