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天水的“双向奔赴”
访问量:67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于晓明 白永萍  淅沥一夜的雨没有浇灭天水的沸腾,交织的人群又唤醒了天水热闹的一天。一大早,五颜六色的雨伞便在麦积山检票口搭起了长龙,而这样的景象也出现在伏羲广场、天水古城等地。在来往的人群中处处能看到青年的身影,他们是学生,是游客,是志愿者......  青春活力派  “请问还有余票吗?”麦积山景区售票口不断有人这么询问。阴雨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期待。麦积山作为天水的名片,自然就成了游客们特别是青年游客的打卡圣地。

宋剑桥与麦积山的合影。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在兰州大学读研的宋剑桥今天和同学终于如愿登上了麦积山。因为没有抢到高铁票,他们一行选择搭乘普通火车来到天水。“临时决定来天水玩,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做了攻略,晚上就搭上了来天水的火车。”宋剑桥说,之前已经去过了西安、郑州和哈尔滨等城市,感受了很多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特种兵式旅行”是年轻人找回属于自身活力的驱动力,说走就走才是旅行的意义。  来自河南焦作的大学生李卓远因检票队伍过长选择放弃上山。“年轻人主打随性和酣畅淋漓,准备回市区吃麻辣烫逛伏羲庙,下次再来看麦积山!虽然不无遗憾,但在烟雨之中望山而不登山,也是一种深有意境的体验。”他朗声一笑,转身下了山。  文化传承者  在麦积山脚下,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千年古寺——瑞应寺,拍摄麦积山的隐藏打卡点之一。进入寺庙,蔽天的绿树与檐水的嘀嗒,更增添了这里的宁静。

张璐正在文创商店内翻阅石窟画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摄  张璐正在庙里的文创商店内翻阅着石窟画册。“作为青年,我们有责任了解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迹,这些遗迹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文化的传承。”她说,行走的边界决定思想的边界,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来说,参观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继承。  初到天水,河北籍大学生魏磊便被这个充满伏羲文化元素的城市深深吸引,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他和同学们去了伏羲庙,参观了博物馆。“过年回到老家,我都会跟亲朋好友介绍伏羲文化、秦文化、麦积山石窟等等,也邀请了他们来天水亲身感受这些文化氛围,我们也算天水文化的传播者。”魏磊说。  欢笑声、叫卖声让熙熙攘攘的天水古城烟火气息十足。在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展台前,揉合诸多天水元素的玩偶、帆布包、冰箱贴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该校青年教师毛竞介绍说,“天水麻辣烫火出圈后,我就带着艺术学院的同学设计了这些产品,这些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给游客免费发放一些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天水的特色和文化。”她表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以后的文创设计,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情志愿者

杨嘉硕在天水古城做志愿服务。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摄  三月以来,“志愿红”也成为了天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天水公园小学六年级三班的杨嘉硕穿着“红马甲”在古城中来回穿梭,时不时捡起地上的皮屑放进垃圾桶中。他的父亲在不远处跟着。“写完作业后他跟我说想去古城看看能帮什么忙,我就帮他联系了志愿服务。”杨嘉硕的父亲说。“坚持了一天,虽然有点累但不后悔,清理了垃圾可以让大家有个更好的游玩环境,为城市变得更好做点自己贡献。”杨嘉硕说。

与游客合影的李俊熙。  “请问合影是免费的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不少游客与装扮成贾宝玉造型的青年演员李俊熙合影。“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我从小就在外面漂泊,家乡火了之后想出一份力,几乎每天都在古城和伏羲庙等游客多的地方跟游客合影,哪怕只是拍一张照片,能让游客开心就够了。”接下来,他打算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广大网友了解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

志愿者引导游客搭乘观光车。  “乘坐观光车的游客请在此排队”“您好,四合院请往这边走”......在文庙观光车停靠点,几个志愿者正在忙着为游客提供各种帮助。张建余、李家硕来自河北,刘炳杉来自江苏,他们均是天水师范学院大一学生,同时也是天水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中的一员。“五一”假期,他们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在天水上大学,我们很自豪!趁着假期,我们也想为这个城市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是年轻人让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麻辣烫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到天水。从游客到志愿者,从少年到青年,他们付出,他们收获,他们热情澎湃,他们活力四射......  天水,这座千年古城,因有他们的身影而焕发出年轻的风貌。天水,会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奉献,从网红变为一路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