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一件汉服带火一座城
访问量:986

从零收入到日薪1000多元,李新敏只用了10天。  本是全职宝妈,闲来无事参加了社区免费的“化妆”培训班,竟端上了“金饭碗”。“现在想来,社区‘早有预谋’。”李新敏说,“一天学8小时,不让带手机,严格得‘不正常’。结业当天,合格的人直接被带去急缺妆造师的汉服店参观,当天拿证当天上岗。”  2899人,这是洛阳老城区过去一年培训合格的“妆造师”数量。51期培训班,每一期学员都被一抢而空。在整个洛阳,一年时间新增汉服妆造、摄影等从业人员1.2万人。  新兴职业抢手的背后是新兴产业的火爆。在社交媒体上,这两年,洛阳汉服热度持续走高。洛阳市乘势而上,培育形成涵盖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服务的全产业链。汉服体验馆达到1200余家,带动民宿、餐饮、交通等配套产业就业3万人以上。

汉服妆造师李新敏正在给顾客化妆。人民网记者王佩摄  李新敏就职的汉服店老板吕彦强就是被这股热潮“卷”到洛阳的。  2022年,在北京从事外贸工作的吕彦强听到一声“惊雷”:在河南老家的父母,竟然要在洛阳开一家汉服店!“汉服都是小姑娘玩儿的,你们一把年纪掺和啥?”吕彦强当即反对。  没想到,在洛阳工作的爱人却十分支持。“我工作之余去汉服店当过化妆师,我担保,这生意准火!”在吕彦强的忐忑中,店,开起来了。当年春节,客流量猛增,店里忙不过来,吕彦强提前请假回家帮忙。  “万万没想到,这一搭手把我自己也搭进来了,这可能就是‘真香’定律。”吕彦强笑着回忆,“人是真多,晚上10点多了,顾客还挤在门口要往里面涌,全家人都累得快站不住,有钱也不挣了,只想赶紧关门睡觉。”  在家一个月,营业额比在北京一年工资还多,吕彦强毅然决定辞职,接手汉服生意。头一件事,就是扩大规模,开新店。用了多久?仅仅三天!营业执照半小时就办好,最难找的妆造师,政府“送上门”。  “开张时,门头都来不及换,还是老汽修店的招牌。”吕彦强印象深刻。之所以急,是因为要赶上洛阳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新店面积245平方米,化妆台26个,规模相当于老店5倍以上,试营业第一天,利润就近万元。

夜晚的洛邑古城迎来一天中的高光时刻,穿汉服打卡的游客排起了长队。人民网记者王佩摄  小生意折射大市场。汉服已成为洛阳的文旅新符号,吸引着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华灯初上,洛邑古城涌入上千名游客。在这里,唐代酒楼、宋代商铺,交相辉映;小桥流水、青砖黛瓦,一步一景。裙裾飘飘、团扇遮面的古装佳人或倚窗凝思,或凭栏望月,置身其中,让人不辨古今。“来一次洛阳、穿一次汉服”,成为无数人的浪漫之约。  汉服,是周颖从武汉来到洛阳的动力。来之前,她特意订了一家提供免费汉服的酒店。连着两天,她穿着汉服从丽景门到洛邑古城,从应天门到天堂明堂,解锁新体验。“汉服和洛阳的气质太搭了,满大街都是‘穿越者’,在这里,穿着现代服装反而显得有些突兀了。”  更让周颖感到“很受用”的,是洛阳对游客的花式“宠”法:公交地铁凌晨还在运行;政府大院免费停车;景区会为穿汉服的游客准备小礼物;卫生间装上设计感满满的“公主臭美镜”……“处处见细节,让我对洛阳这个城市的好感度拉满。”周颖说。  最大的诚意是免票的实惠。“人气火爆的洛邑古城竟然免费!”这让周颖意想不到。而免费的背后,是洛阳市“算大账”的“精明”。洛邑古城刚火时,也想收门票增加营收。市委、市政府考虑再三,决定放弃门票经济,为洛阳引来更大客流量。同时,严格控制古城业态,尽可能留给游客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洛阳汉服研究院设计师制作中国国际时装周“龙门月窗”发布会服装。张文琪摄  “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洛阳以古都文化为底蕴,大力发展“穿越式”汉服经济,形成“汉服+造型+拍摄+写真”全链条产业,打造“汉服+演艺”“汉服+剧本杀”“汉服+研学”“汉服+节会”等组合,多维度、持续地丰富着游客的汉服体验。  “‘汉服热’带火了‘洛阳热’。我们创新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从‘看景’到‘入景’,让广大游客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持续在‘吃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让流量变‘留量’,让洛阳从‘出圈’变‘长红’。”洛阳市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说。  “文化复兴,衣冠先行。‘汉服热’的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回归和传统文化的流行。把汉服问题研究透,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就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洛阳汉服研究院院长马胜杰说。  一件汉服带火一座城。如今的洛阳,依托“汉服经济”,激活了文旅融合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