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与“大电池” 山东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访问量:10217

位于济南市孙村街道的车间里,一只只外观类似集装箱的“大电池”,就是山东电工电气所属山东电工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应用于储能电站的液冷储能舱。截至去年底,“大电池”累计出货7.4吉瓦时,占全国储能装机规模容量的10%。  打开舱门,电工时代市场拓展部副主任张凯解释“大电池”畅销的秘密:液冷机组、消防系统、电池模块等设备像积木一样整齐地“拼插”在舱体内,一体化设计使舱体占地面积大幅缩小。液冷技术的采用使能耗较传统的风冷技术降低了15%。“2021年,我们首次将液冷技术用于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并取得成功,首台的创新价值也是客户选择的重要原因。”  “大电池”的畅销,还因为它踏准了新能源产业爆发的节奏,吃到了“风口红利”。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储能作为解决风光发电不稳定的核心技术,随之迎来高速增长。张凯介绍,2021年,山东首批推出的7个储能示范项目,电工时代都参与其中,3个项目还拿到了合同额各近两亿元的大单,让2021年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元年——初始只有9人的小团队,一年后就迅速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2023年营收达33亿元。  近日,在电工时代生产车间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手臂上下舞动,将一个个部件组装成储能设备的核心——电池包。  “自建生产线能更好地控制成本。”2023年开始,公司设计部副主任马淑慧明显感觉,储能行业“卷”起来了。储能系统单瓦时价格从1.3元降到了0.6元,各家企业都想尽千方百计降成本。2022年起,电工时代陆续建设三条生产线,电池包全部自产,“交期更加可控,也能节约加工成本。”  此外,他们还把小订单合并为大订单,化零为整提高与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仅电池包类物料一项,节资率就达到30%左右。  但在电工时代,我们也看到一些与降成本背道而驰的做法。  “采购不唯低价,而是以达到参数标准为前提。”马淑慧说,企业确定的设备参数标准,通常高于国家标准或是在标准区间上的上限。  在公司研发部主任周庆庆看来,储能装备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极限制造”,在复杂的工艺流程下快速生产,同时还要保证大批量产品的高质量,而确保“极限”唯一的方法,就是对质量极致追求。  “归根结底在产品,有没有做到强和优,做到引领行业。”再过几天,周庆庆和团队研发的高安全低耗能储能系统就要发布了,这是一条有别于传统的风冷、液冷模式的全新热管理方式,他们期待,这一系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储能市场辟出一条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