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访问量:28705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教育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底色。大学生劳动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存在缺乏方法研究等问题。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该推动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打造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2019年,教育部确定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首批10所高校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试点高校。2021年教育部扩大“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范围,新增试点高校21所。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推广,“一站式”学生社区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基于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开展劳动育人实践,具有显着优势。“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集聚交流较为频繁也较为稳定的场域,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实践活动、管理服务、思政育人等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是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目标、落实劳动教育组织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而“一站式”学生社区中蕴含优质的、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通过一系列收集、筛选、整合、调整,更有利于以规范的、模块的、标准的实践平台项目形式进行重构,系统规划高校劳动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的实施体系,促进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同时保证劳动教育实施的整体效果。“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汇聚多元劳动育人主体。“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型阵地,首要举措是在空间维度打造学生的一站式集群,集中配套服务设施。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从资源上、制度上得以充分保障,社区中拥有以党政干部为代表的领导力量,以专业性教师为代表的教学力量,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代表的思政力量,以宿管人员、物业人员为代表的管理服务力量,天然承担着劳动育人过程中的施教者角色,从而充实了劳动育人的教育主体。“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劳动教育人格化塑造提供天然平台。劳动教育的人格化塑造可以与学生的内心活动产生积极的“对话”,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易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一站式”学生社区场景中具有丰富的育人主体类型、鲜活的劳动实践案例,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出“劳动最光荣”的精神信念,营造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增强了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浸润性,促进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劳动教育打造多类别实践项目。在完全学分制和大类招生培养形势下,传统成建制班级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失灵点和盲点部分。“一站式”学生社区场景可以突破班级教学模式,有效融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朋辈互助、自我管理、环境建设等劳动实践形式,制定个性化、丰富化、精细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可以突破原有以院系、班级为主的思政教育运作模式,打造更丰富更多样的多类别实践项目。“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育人的文化性认同。结合学生社区开展“家文化”建设,可以使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解读劳动精神,通过开展身边朋辈教育来辐射劳动精神。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生活场域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挖掘社区建设中日常的、朴素的育人主体,让劳动精神和劳模形象更加具体鲜活。同时,“一站式”学生社区蕴含的“线上”社区的概念,有利于积极营造网络空间的劳动精神涵育氛围,从而整体构建出一个集生活空间、学习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于一体的劳动精神培育的认同场域。“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劳动教育提供复合型实践评价体系。在学生社区场景下,由于实践内容的可观性、可行性和过程化,使得建立细致的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制度体系成为可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形式,激发基层社区的发展活力,开展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拓宽学生在社区内的各项劳动业务范畴,系统而细致地制定集岗位设置、过程管理、考核激励为一体的社区“劳动档案”,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进行过程管理和目标牵引。“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高校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劳动精神践行相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和荣誉表彰体系,通过奖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个人、团体,推动大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一站式”学生社区丰富的内涵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精准发力的重要场域,以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应用服务真实世界,引导大学生日常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更好地承担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彰显了劳动教育守正创新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