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守正创新,激荡传统文化“一池春水”
访问量:32385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迈步新征程,我们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让文化的活水更加激荡涌流。去年的杭州亚运会,让世界看到了水墨入诗画的烟雨江南,感受到了流淌千年的京杭运河文化。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呈现了“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中,标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新里程碑,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从思接千载、心驰神往的大漠孤烟,到如诗如画的江南细雨,从令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的黄河九曲,到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流,从闪耀着文明曙光的良渚、二里头文后遗址,到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的殷墟与三星堆的遗址等。在赓续与传承中,激荡文化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文化活水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田。  公共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浸润日常。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有了较大提升。为了让更多的公共文化惠及更多群众,各地出台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9月,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500多个,公共文化新空间,成为了城乡街头一道品质文化风景线。在贵州举办的“广场舞之夜”带动全国举办广场舞活动超2.4万场;曾经独属于春节的“村晚”变为“四季村晚”,参与人次约1.3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硕果累累,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全面建立。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2023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0962亿元,比上年增长0.6%;文化批发和零售业20814亿元,增长6.1%;文化服务业67739亿元,增长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