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大孩子户外去哪玩?
访问量:670

社区体育公园里,有给小孩玩的沙坑、秋千,有给年轻人玩的篮球场,还有给老年人下棋的地方,可今年12岁的小黄却告诉记者:“这些我都不喜欢,要么太幼稚,要么太适合成年人……”

记者调查发现,本市很多社区、公园的户外活动场所,要么“太适小”,要么“太适老”,半大孩子们能玩爱玩的项目有点儿少。

通州一处小区,孩子们在踢足球。

左家庄一处公园里,孩子们攀爬玩耍。

地坛周边一处公园里,孩子们追逐奔跑。

案例1、社区篮球场 孩子只能玩“破筐”

几年前,利用拆违后腾退出的4000平方米空间,通州果园北街建成了一座社区体育公园。一条400米的红蓝相间环形塑胶跑道,将青年健身区、儿童娱乐区、篮球运动区和休憩交流区串联起来。

小黄同学说的就是这儿。记者在现场看到,沙坑、滑梯、攀爬架所在的儿童乐园区域已经有不少小孩在玩耍,一片欢声笑语。公园中部的篮球场上,一东一西两个筐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西边这个筐下,几个年轻人正激烈对抗。“我们人够多的了,你先去对面跟小孩投会儿篮吧,一会儿缺人了喊你。”见到记者走过来,一个小伙子说。

东边的半块场地上有十来个半大孩子正在投篮。尽管篮筐已经有点“耷拉”,但好在还能凑合用。这些半大孩子中间,还有几位成年人一起练习投篮。场地上总共4个篮球,谁都可以投。5年级学生小刘别看身高还不到一米四,胳膊、腿都很纤细,但表现得却很活跃。“这筐儿要是能低点就好了。”他站在罚球线区域,铆足了劲儿投出篮球,却连筐都没碰到,捡起球后,准备再试一次。没想到,一个弹筐而出的球,正砸在了小刘的后脑勺上。

虽然并没造成啥损伤,但这惊险的一幕还是让小刘家长吓了一跳。“大人和孩子一起玩,还是挺让人担心的。”家长说,小刘个子小,医生说是因为发育比同龄人慢一些,得带他多参加体育活动。可现实情况是,附近适合半大孩子的场地还真不多。

为啥非得玩篮球呢?“他们这年纪,班上的男孩子都开始喜欢篮球这种对抗性运动,我家孩子也一样,说起篮球明星,那话匣子立马就打开了。”家长说,几个月前给小刘在附近篮球馆报了个培训班,有教练带着锻炼效果不错,可下了课要想再玩会儿,就只能来这“破筐”下跟成年人一起混着玩了。

面对记者采访,这位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观察过,因为东边是个‘破筐’,所以大人都在西边打半场。是不是可以把东边换成矮一点的篮筐,专门给孩子们用。”

案例2、设矮筐场地 不许成人“凑热闹”

为篮球场增加矮一点的篮筐,是一件难事吗?记者发现,北京东南的一个社区已经把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

这个地方叫老槐庄,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东临天津武清、南接河北廊坊。只见一块标准的篮球场旁边,专门建设了一片供半大孩子们练习篮球的矮筐场地。

老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凤强说,运动场属于社区公园的一部分。“这个公园过去是个垃圾坑,几年前我们准备进行改造时还专门收集过居民意见,让大伙儿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发现,每个年龄段的需求都不一样。”马凤强说,老年人喜欢清静,最好是冬天能晒太阳,夏天能乘凉;年轻人喜欢运动,杨树林下是个挺好的篮球场地;小孩子喜欢滑梯、秋千……

公园建成后,干部们很快发现了尴尬的情况——儿童乐园和篮球场采购的都是“标准件”,对于半大孩子不太友好,“这些孩子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不太愿意去儿童乐园玩滑梯,可真要是去跟大人打篮球,又特别容易受伤。”一位干部说,尤其到了周末,家长带孩子们都回村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半大孩子再过几年就成年了,往后还得给老槐庄发展出谋划策呢。”马凤强说,给篮球场加个矮筐并不是难事,很多厂家都在售卖儿童专用产品,价格也不高。矮筐安上后,每到周末,现场还有志愿者维护秩序,不允许大人们进入矮筐场地“凑热闹”。

案例3、儿童活动区 拐角坡道挺危险

下午3时50分,当记者走进地坛东南角的这处小公园时,和平里四小的十来个学生也刚刚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这里。

这处公园面积不大,中部有一处铺满了白色小石子的场地供孩子们玩耍。然而,这些学生却都在公园步道、台阶、坡道上追着玩,没人理会这些石子。“石子、沙子都是给三五岁小孩子玩的,现在孩子已经三年级了,更需要的是运动量。公园设计得有点单调。”一位家长说,可毕竟城区寸土寸金,能理解。

实际上,孩子们在公园里追跑的安全隐患不小。为了营造高低错落的观感,这里建设了很多台阶,孩子要是摔着,肯定磕得不轻;孩子们跑着跑着来到步道拐角处,好看的园林景观遮挡了视线,特别容易撞到其他游客。“孩子上了一天课,就愿意多跑跑……公园没改造之前,还没这条件呢。”一位三年级学生的爷爷告诉记者,他得时刻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场地要是能再平整一些,孩子玩得就更踏实了,他跟同学玩着,我也可以练练八段锦。现在,我是真放心不下。”他希望,公园可以在相对平整的地方画上方块,引入类似“跳房子”这种更安全的游戏项目,或者建设一些适合孩子使用的小尺寸健身器材。

建议、建儿童友好城市不可“千篇一律”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长期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这其实是每个人身边的事儿。”她告诉记者,自己妹妹的孩子就经常抱怨,社区里除了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就是儿童的游乐设施,“十多岁的男孩子,在社区里根本找不到可以做引体向上的单杠……”

秦红岭表示,近几年,北京很多公园里都新增了儿童乐园区域,可设施无外乎就是沙坑、滑梯、跷跷板、攀爬网这几类,实在是有些“千篇一律”了,对于十岁左右的半大孩子们没什么吸引力。

在户外运动场地建设方面,秦红岭建议相关部门更多关注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据统计,女孩子到了9岁以后,参与户外运动的比例直线下降。”她说,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的户外体育空间也有些“千篇一律”,“比如我家附近的公园,新建了篮球场,每天傍晚都有很多人打球,可当中并没有女孩子……篮球、足球这类对抗性很强的项目,不是很适合女孩子参与,如果要满足她们的运动需求,可以在社区内、体育公园内建设一些羽毛球场地、排球场地。”

学校运动场所可对周边社区开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秘书长付冬楠介绍,根据相关研究,半大孩子普遍喜爱群体性的、按预定规则进行的、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或者体育项目。因此,在对城市社区、公园绿地、道路空间等进行“适儿化”改造提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关注分龄施策、问题导向、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多元参与等原则。“首先还是要调查清楚社区孩子们的需求,也许需求指向不仅仅是篮球场地。结合这些需求,如果社区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增设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甚至U型池等特殊的体育运动场地。同时,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竞技活动,让半大孩子真正参与进来。”付冬楠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改造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也可以考虑积极利用学校场地,推动既有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课后对周边社区儿童开放、社会营利性场地对社区儿童设置免费或优惠时段等多种手段,增加孩子们身边可获取的运动空间。本报记者 陈强 文并摄

关键词 :、孩子、户外、家长、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