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创作正在悄然改变
访问量:504

本文刊载于《了望东方周刊》,原题为《以中国故事开创中国风格》。  文丨《了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特约撰稿李潇潇、赵芮 编辑覃柳笛  新中国电影已走入第75个年头,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影片已成为中国电影人的集体自觉。

电影《你好,李焕英》海报  经历了2023年强劲复苏后,2024年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的势头超出预期。一方面,春节档总票房达80.16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纪录,《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春节档后《周处除三害》《我们一起摇太阳》等口碑佳作接连入市。  “数据证明,国产电影的品质和传播得到了观众认可,而中国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进影院的需求也初心未改、热情依然,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格局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告诉《了望东方周刊》。  新中国电影已走入第75个年头,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转向电影强国,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影片已成为中国电影人的集体自觉。  本土电影,已成主力  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近550亿元,国产影片贡献了其中的83.77%,票房排名前十名均为国产影片。  就在几年前,面对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同台竞技,国产电影还处于弱势。而自2020年以来,国产影片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比每年都超过80%,好莱坞引进片表现日趋疲软。即使没有了“国产电影保护月”,引进片也没有撼动国产电影的市场地位。  所谓“国产电影保护月”是此前中国电影市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在暑期档压缩引进片上映的数量,以保证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然而在2023年,“国产电影保护月”悄然消失,《变形金刚》《蜘蛛侠》《碟中谍》《速度与激情》等“大IP”新片,及在北美市场大获成功的好莱坞创新之作《芭比》《奥本海默》先后在中国暑期档上映,在票房表现上却不及国产电影。  《华尔街日报》曾在2023年7月发表题为《连汤姆·克鲁斯也无法吸引中国影迷去看好莱坞电影》的文章,报道中国观众不再着迷于好莱坞电影,其中,接受其采访的一名中国观众直言:“人们对好莱坞电影祛魅了。”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导演乌尔善曾对《了望东方周刊》表示:“如今中国观众希望看到展现、剖析自身精神世界和文化主题的电影。”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拍摄姜子牙栈道戏份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整体升级,中国观众发现,并不只有好莱坞可以提供带来视听震撼的影院艺术。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融入电影产业发展,带动了内容策划、制作工艺、生产效率、艺术风格和传播方式升级迭代,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内容边界、想象空间,使观众在《流浪地球》系列中看到末日冰封、天空电梯、月球核爆的奇观。  日渐完善的电影工业化进程,也悄然重塑了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表达方式,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神话史诗场景,到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画呈现的盛唐气象,国内视效制作技术已接近国际一线水准。  “近5年来,‘70后’‘80后’基本上成为我国电影创作的主体。这代创作者和主流观众一起成长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对主流观众的焦虑和梦想理解深刻。同时,他们对全球优秀电影作品广泛涉猎,更加了解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因此在电影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段上能够与全球同步。”尹鸿说。  百花齐放,多样创新  在新世纪之初经历产业化改革后,中国电影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依靠头部商业大片带动市场大盘。  当时,这类大明星、大制作的电影,不仅能在一个档期内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在生产环节,也占尽最优质的要素资源,而大多数国产电影的质量与市场影响力并不理想,市场整体格局头重脚轻。同时,爆款影片引发跟风创作,导致市场一度出现喜剧片、青春片泛滥现象,国产电影曾被诟病为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  这样的电影市场格局如今已发生明显转变。2023年,11部国产电影票房超10亿元,60多部国产电影票房超1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了“十四五”规划中票房过亿电影达50部的年度目标。  实际上,单单依靠三五部头部影片,无法支撑起全年电影市场,也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更无法培养观众日常进电影院的消费习惯。  猫眼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尹腾宇告诉《了望东方周刊》,中国电影市场仍面临“档期之惑”,即影片在重点档期扎堆上映,“腰部影片”被头部影片挤压,而周末档则会出现无片可看的尴尬空档期:“2024年电影市场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是持续的影片供应;二是逐步恢复观众的日常观影习惯。”  2023年的电影票房数据表明,“赢家通吃”的不健康格局有了扭转迹象:“国家电影局一直鼓励在长假档期之外形成所谓的‘周末档’,让观众形成常态观影的习惯,如今初见成效。”尹鸿表示。  从供给上看,近年来,科幻、悬疑、动画、奇幻、喜剧等多元类型的国产电影竞相涌现,其中不乏市场号召力强的精品,体现出多样性的创新。  《消失的她》以多重反转叙事带来观影快感,呈现出成熟的悬疑类型面貌;《热辣滚烫》借喜剧类型深入探索个人面对自我时的成长心路,同时体现出女性创作者的全新视角;《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开辟了华语电影神话史诗的新类型,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武王伐纣”讲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永恒主题;小成本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斩获多项大奖,同时收获了超预期的票房。  扎根人间,浸润烟火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与社会状态、百姓大众的心态是一致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卫告诉《了望东方周刊》。  以《飞驰人生2》的舆情动态监测为例,尹腾宇表示:“映前观众关注影片中驾校相关的场景,会联想到自己的驾校学车经历,映后观众的口碑点集中在影片反映出的公允、梦想等话题,这很贴合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  2024年元旦档电影《年会不能停!》通过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对当代职场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也获得了职场人的共鸣。  该片导演、编剧董润年告诉《了望东方周刊》,剧本创作历时5年,进行了大量采访调研:“故事虽然进行了艺术夸张,但它的原型以及发展逻辑走向都来自现实。”  关注现实、追求共情共鸣已成为中国电影人当下的创作趋势。  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脉络中,一直贯穿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挖掘。同时,现实主义电影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创作语言。把握生活本质,面对社会现实,以多维度表达触碰时代的内在渴望,是75年来新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路径。

2024年2月18日,观众在贵州省黔西市横店电影城电影海报前留影  电影产业化改革后,国产电影创作一度也曾与观众“脱轨”。着名电影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2011年便评价当时“太多的国产电影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完全不接地气”,认为国产电影的竞争力取决于中国电影人能否真正有效地与社会建立起互动关系。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许多国产电影已从耽溺于悬浮想象的小世界回归到与现实大众相连接的大世界,所关注的人群与现实话题也大大拓展。  2023年上映的《我爱你!》讲述了三对老年人的黄昏恋,描绘以往在电影创作中被边缘化、刻板化的老年群体真实生活状态;《八角笼中》改编自“大凉山格斗孤儿”真实事件,塑造了一群动人的草根人物形象;《孤注一掷》聚焦热点话题,在大量调研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电信诈骗的骇人内幕进行揭秘,获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  《第二十条》则聚焦“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以韩明等基层检察官的挣扎与坚持去反映社会对法治公正的期待。张卫认为:“这种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形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书写范式:一是以柔和的方式让大家在欢笑中针砭时弊;二是让观众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剧情中看到希望和亮点。”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  与《第二十条》在2024年春节同期上映的《飞驰人生2》《热辣滚烫》都为现实题材,虽然故事背景和叙事风格不同,但讲述主题与困境下的自我超越有关,且具有喜剧色彩。  “这个现象在历年春节档中都是没有的,它反映了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直面现实的电影创作有一种‘照镜子’的力度,而观众喜欢看镜子中的自己。”张卫说。  国风潮涌,文化自觉  “中国电影和本土观众的情感互动,采取多种方式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  尹鸿注意到,近年来非现实题材的优秀国产电影也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注入,不少都是“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努力寻找跨时空的对话通道,从历史中走来,传达当代观众所关注、所期盼、所共鸣的主题和现代性。”  诸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电影在斩获票房的同时赢得了口碑。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为主线,带观众回到唐诗时代抒发感怀“诗在长安在”。电影中出现了48首唐诗,调动起观众反复背诵诗歌的儿时记忆,其中《将进酒》段落以超现实蒙太奇的视觉奇观,带领观众品味“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境。  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新成就,影片热映期间,也一度引发观众打卡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商周文化发源地的热潮。  “从推崇迪士尼公主、皮克斯怪兽到喜欢李白、雷震子,从对漫威英雄如数家珍到背唐诗、读古文,国产电影火热的背后是广大观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分析,当前中国电影观众以“95后”为主力:“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流行文化涌入,‘日流’‘韩流’也曾流行,到‘95后’成长起来,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强了。”  尹鸿认为,这些影片反映了国产电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诸多努力。  实际上,国风不仅体现在基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中,更体现在创作者对中国人独特精神内核的表述上。“近年来成功的电影作品,都在试图建立一种家国、社会和未来的共同想象。”董润年说。  以《流浪地球2》为例,董润年认为:“当影片中老宇航员喊出‘50岁以上的宇航员出列’时,唤起了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愿意为别人、为集体做出牺牲的精神,是一种来自中国人传统价值观深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我们的科幻片和好莱坞科幻片在精神内核上本质的不同。”  《长津湖》总监制黄建新也认为,《长津湖》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中有中国人对待战争与和平、国家与土地、父母与兄弟姐妹的态度:“这是完全属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好莱坞大片不具备的。”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海报  “刻画人性人情、唤起共鸣共情,用历史和现实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对现代文明的不懈追求,将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在尹鸿看来,深耕现实、尊重观众、技术赋能、传承创新,不断探索电影艺术在新的文化环境、传播环境、科技环境、消费环境中的新趋势、新突破,将成为始终走在创新路上的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电影,光影力量》专题系列稿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国产电影中国电影好莱坞、来自于:北京、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