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两会—— 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步履
访问量:26360

汪灵犀

汪文正

李婕

杨俊峰

牛宁

史志鹏

宋爽

赖睿

孙亚慧

高乔

付勇超

刘强  “每分钟都不能虚度”      本报记者  汪灵犀  对代表委员而言,全国两会会期内的各项日程非常紧凑,要在规定会期内更高效地建言资政,必须有“每分钟都不能虚度”的紧迫感,拿出自己的“干货”。  采访中,我看到代表委员个个有备而来,每天都是一场接一场的“头脑风暴”。“拼经济,香港等不及也等不起”“深化琴澳合作,应当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一些岛内台胞对大陆存有偏见,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大陆”……代表委员的话都很务实。  只要葆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就没有什么任务不能实现,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中国发展春意盎然  本报记者  汪文正  初春,首次在前方报道全国两会,忙并快乐着。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面对面采访代表委员、第一次参加开放团组活动、第一次在主题记者会上提问……对我来说,关于两会报道的一切都是新的。  3月5日,我在雨中走进人民大会堂,报道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开幕盛况,有记者感慨“春雨贵如油”。一场好雨,浸润了春的生机。  有的代表委员畅想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图景;有的代表委员热烈讨论“新质生产力”;有的代表委员为民营经济的美好明天感到振奋……这让我想起朱自清在《春》中的那段话:“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中国发展真是春意盎然。  这个春天,让我们昂首阔步出发。  求真务实最动人  本报记者  李  婕  今年全国两会,我旁听了好几场政协委员小组讨论,委员们真诚坦率的发言让我深受触动。从小微企业融资、民营经济发展到促进消费等话题,委员们直面社会关切,将一线调研成果带到会上。  求真务实最动人。越多了解代表委员们的经历,越会明白这一字一句的分量。他们当中,有的深耕行业多年,有的调研足迹遍及海内外,有的为新兴行业、前沿领域发展鼓与呼。代表委员带来人民群众的声音,也带来实践中的智慧。在这里,理想与行动紧密相连。  从实践和群众中来,求真务实,携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与智慧——这是全国两会传递的信心和底气。  感受奋进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杨俊峰  3月6日,内蒙古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一位代表说,接下来,内蒙古自治区将全面吹响“进”的号角,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好则好、能快则快,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新路、进中游。回应她的是现场代表的掌声。  这位代表的精气神透着一股子凝心聚力的决心和努力奋进的斗志。两会期间,在对其他代表委员的采访中,我也时常从他们坚毅的眼神、从容的姿态和自信的话语中感受到这种奋进的力量。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作为一名记者,有幸记录历史并同亿万中国人一起努力奋斗,我深感骄傲。  见证春天的盛会  海外网  牛  宁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报道两会。  3月3日,政协委员陆续抵达。我一大早就等在酒店门口,很快便成功邀请到了首位受访委员。从最初手忙脚乱到后来游刃有余,我和同事采访21位全国政协委员,刊发17篇图文报道、制作17篇视频报道。在委员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实打实的成绩背后是人民日报海外网10多名同事的全力配合:前方拍摄完成、传回素材,后方及时响应、快速发布。这场春天的盛会,我们共同见证。  记者席“一座难求”  本报记者  史志鹏  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从新闻发布会、记者会,到各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记者席基本“一座难求”。每次全体会议后,时常出现多位记者围着代表委员采访的场景,我也和大家一起挤入采访人群中,生怕落下有意义的素材。  代表委员满怀热情赴盛会,带来“沉甸甸”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我采访的10多位代表委员都充分准备、认真核实,有代表为了表述更清晰,写了满满7页纸。  我旁听了10个团组的审议和讨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的立法“成绩单”、两高工作报告中的生动案例等,代表委员既讲亮点,也出良策。  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我很高兴能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中国式民主课堂。  两会报道“快”与“实”  本报记者  宋  爽  作为记者,一个“快”字我再熟悉不过。但两会报道节奏之快,还是超出了想象。早上7点多赶到人民大会堂,拍下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侠客岛”LOGO与会场的合照,后方同事即刻上传微博。我采写的“侠客岛·两会观察”一早见报,同事下午就改编成视频,我惊讶地问:“这么短时间,上哪儿找画面?”95后同事回答:“咋?咱的手速还用说?”  两会报道也很“实”。我采访了一位委员,十几分钟的面谈,他怕我没吃透,发来2篇近10万字的论文,这是做两会报道必需的“文火慢炖”。一位代表接受采访后,凌晨2点多又发来一大段文字补充。还有委员告诉我,只有平时舍得花时间调研,才能知情明政,把提案提到点子上。  跑会这几天,我既感到“快”的活力,也感到“实”的定力。我要好好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步履。  好故事从现场来  本报记者  赖  睿  上一次参加两会报道,是10多年前的事。这次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来自现场的收获。  在政协会议文化艺术界的小组讨论上,一位委员分享了所在院团的演出现状,我察觉到其中有值得挖掘的故事。中场休息时,我请她讲讲自己的经历。谈及观众反馈,她非常动容,眼眶都有些泛红。这种情感流露,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感知。  另一位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去年他曾赴全国各地调研20多次。我赶紧追问他印象最深的见闻,他分享了几则亲身经历和感受,有细节,也有现场感,对我很有启发。  好故事从现场来。去现场,往往会有意外之喜,采访中的细节也能够为故事增添更多层次和色彩。  未来,我要走进更多现场,观察、思考、记录新时代的点点滴滴。  “代表委员就像连心桥”  本报记者  孙亚慧  “代表委员就像连心桥,桥这边是科学决策,桥那头连着民生所盼。”今年的全国两会采访里,我把一位委员的话记在了笔记本上。他说,要在会内会外集民意、解民忧,这是职责所系。  这位委员为了准备与养老有关的提案,去了陕西、江西、山东等多个省份,提案数易其稿。民生无小事,想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就必须认真履职尽责,多聆听百姓心声。  还有很多调研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但产品还未完全打开销路,怎么办?社区养老院硬件设施跟得上,但专业护理人员不够,怎么办?实验室有了专利和创新成果,但科研转化之路尚未打通,怎么办?……他们一路调研、一路思考,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作为党报记者,我们重任在肩,那就是报道好来自一线的声音。  “新”的力量正蓬勃涌动  本报记者  高  乔  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委员讲述的履职故事。  在农村敬老院工作15年的格西王姆代表,从敬老院66名特困老人的养老现状,谈到农村养老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瓶颈;谭文英委员说起在雪中探访庐山客运索道的经历,切身感受索道升级的必要性;一些代表委员是嗓子沙哑地接受采访,但聊起自己的调研故事和工作见闻,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两会现场,代表委员对履职的满腔热忱和强烈的使命感,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力量。  丁列明委员说起公司每年把40%左右的营业收入用作药物研发创新;李微微委员介绍调研中体验的智慧养老系统,一个系统连接线下100多种服务;蒋鹏举委员谈及在常州参与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见证常州创新驱动发展、GDP突破万亿元规模的历程……多么可喜的气象!在中国,“新”的力量正蓬勃涌动。  10份“两会明信片”  海外网  付勇超  今年全国两会,我承担全国人大新闻中心采访室的协调和视频拍摄的相关工作,为来到采访室受访的人大代表以及记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虽然不能外出采访,但在上会前,我就做足准备,要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发挥自身优势,做出有“海味”的新闻产品——“两会明信片”。  我邀请了10位港澳代表,约他们写下10份“两会明信片”。每位代表也就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保障供应链安全、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在采访室,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不少动人故事。一期期节目,受到各大短视频平台观众的关注,也频频登上各大平台的两会热榜;一位位代表发言,挚诚且中肯,诉说着他们的家国情怀;一份份“两会明信片”传递出他们的两会好声音,也飞向了受众心里。  当融媒体“多面手”  海外网  刘  强  今年,我承担了全国政协委员驻地网络视频采访间的相关工作,协助同事进行拍摄,虽然每晚都忙到十一二点,但我乐在其中。我为后方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视频采访素材,包括自制的VLOG,努力将采访间的“主场”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当好融媒体“多面手”,并非易事。进入驻地后,我与搭档提前彩排,反复操练采访间的各类设备,不断熟悉单反相机、无线麦克风、补光灯、视频会议软件、手机云台的使用,确保随时可以进入工作状态。此外,我们还做了很多应急预案。  我们的精心准备,收到各方的积极反馈。多位受访委员点赞我们照片拍得好;也有记者朋友认可我们采访间的专业度,连续三次来此采访委员……这些温暖的记忆,将鼓励我在今后的媒体生涯中,再接再厉,多创佳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