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安时评:动真碰硬为基层松绑减负
访问量:8151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作为党和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基层工作极为重要而又复杂繁重。如果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束缚拖累,不仅加重干部负担,割裂干群关系,还会导致工作执行环节变形走样。  痕迹多促成了“虚风盛行”、任务多增加了“身体负荷”、责任多推高了“问责风险”……这些都是加重基层负担的因素,同时也为减负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增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注重抽丝剥茧,靶向聚焦,下大力气纠治、从根源上破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少为难、好做事。  杜绝督查检查过多过频。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督查考核是推动工作、督促落实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工作成效怎么样,实地看一目了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和行业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甚至是借助检查考核“刷存在感”,已然严重干扰正常的基层工作。同时,从根本上也削弱了上级的权威,误导了基层工作,滋生和助长了形形色色的“过度留痕”。减一时之负易,除久积之弊难。检查考核为何变形走样、“虚火过旺”?关键还是政绩观错位、工作方式不科学的问题。规范检查考核工作,应当从源头抓起,要把握时度效,对检查考核实行计划管理,不能重复扎堆、层层加码,不能兴师动众、干扰基层,力争查在要害、考到实处。要坚决摒弃重留痕轻实绩,不问因果就追责的粗暴做法,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干实事、出实效上去。  谨防创新为由变相加压。现实中,有的上级部门指导和考核基层工作时,过分强调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亮点,仿佛只要披上了“创新”的外衣,就象征着“努力”“用心”。受此影响,一些基层单位为了争先进位,热衷造“亮点”,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自加压力想方法、绞尽脑汁出新招,上项目贪大求洋,不惜砸钱堆样板,最终将创新变成一种“包装”工作成绩的“万能膏药”,也成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的“重负担”。总体来说,不过是“投上所好”的产物,形式作用大于实际价值。因此,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与其挖空心思找亮点,不如实实在在补短板,注重落实工作的成效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客观公正地评价基层干部的工作,突破以“亮点”来论奖惩、定升迁的壁垒,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让基层干部脱掉形式的“包袱”,轻装上阵、造福人民。  避免权力下放责任下推。直面基层工作之难,有些部门将“权力下放”当成趋利避害的手段,打着属地管理的旗号将繁重的工作尽量下推,当“甩手掌柜”,搞“层层甩锅”,只强调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提到管理监督责任时却层层推卸责任。这样不考虑基层实际困难,一味层层加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上级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基层也易出现“烂尾式”“悬浮式”“打折式”落实问题,使得形式主义问题得以延续和蔓延。为基层减负,就是要健全权责对等、相互匹配的工作运行机制,防止“权力下放”变成“任务下放”,解决干部因权责不清造成的不敢为、不能为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好事让基层干部做,好人让基层干部当,特别是对基层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应坚持换位思考,多体谅基层同志的所忧所难、所愿所盼,“多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使其卸下负担、腾出手脚,拉近群众感情,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