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进入“原生关系”,是在讲怎样的故事?
访问量:93140

文|宇宙  来源|看电视  “为什么一定要优秀?我想要成为一个有爱的人。”  《是女儿是妈妈》第四期下的节目中,赵小棠与妈妈因为回顾一段成长经历而发生争吵,陶昕然在安抚赵小棠的情绪时,一句“爱比优秀更重要”洞见亲子关系中因“过多期盼”而产生压力与矛盾。  综艺土壤里,关于家庭原生关系的议题种子已经扎根多年,正在不断地差异化发展,与观众进行着更写实、更具象化的情感共振。  亲子类综艺领域,10年前《爸爸去哪儿》一开播便引出大量话题,“明星父亲带娃”的主线也牵拉出观众对几个明星家庭的观察与讨论;随着观察类综艺的兴起,诸如《我家那闺女》《做家务的男人》《我家那小子》等节目现身,以不同视角洞悉人际关系;近年来,在恋综、朋综、职场类综艺等多类型的节目中,都有埋入关于家庭、代际等关系的话题。  随着“原生家庭”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学领域走向多重语境,视听节目也在瞄准这一话题切口,通过各种形式来呈现与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性格塑造的影响。  屏内外,找影子  一直以来,家庭都是视听内容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影视剧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跌宕起伏的剧情里,不同时代的中国家庭日常进入荧幕,而综艺主导真实感,如今很多人看家庭类综艺的过程,亦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  《是女儿是妈妈》展现了四个母女关系样本,欧阳娜娜、欧阳妮妮与妈妈傅娟亲密无间,“擅长表达爱”是母女之间的共识;王珞丹则是表现出了“回避型依恋”倾向,在妈妈谢红武第一次提出拥抱请求时表示拒绝;陶昕然与妈妈陶跃娣之间经历了从对抗到相互理解的过程;赵小棠和妈妈岳彩晶在节目初期以“姐妹花”形象受关注,日常相处融洽但也会有小矛盾。

四对性格差异明显的母女,表现出四种关系模式。而不同关系所呈现出的亲昵、矛盾、纠结、委屈等情绪也常见于大众亲子关系中,自带一种生活气息,容易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聚焦家庭的综艺侧重点也会不同,《是女儿是妈妈》像是温情基调的母女旅行记录,曾经产生过多个热梗与话题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以“演播室+纪实双场景录制”的方式架起录制视角,嘉宾的“被观察感”也会更强烈。

而除了代际家庭关系之外,婚姻关系也是家庭关系的一种,《再见爱人》《爱的修学旅行》《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节目就是通过不同角度洞察婚姻关系。

以艺人家庭为主角的节目本就有一定流量红利,大众对明星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在期待“看见别人”的同时,也会想要“找到自己”。  比如,《是女儿是妈妈》中嘉宾回顾儿时记忆,一些“不那么开心”的童年故事其实常见于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欧阳娜娜幼时有过被同学排挤的经历;赵小棠在寄宿学校期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王珞丹妈妈曾“偷看”过她的日记,陶昕然妈妈以“怕她骄傲”为由而批评了考试接近满分的她……  她们是“典型”的,也是“非典型”的。  节目中,多样化、特征性强的嘉宾成长经历、自我感受、情绪处理方法等与观众进行着共情,而节目也表现出了她们“有态度”的一面,善良、自律、执着的女性群像也随之而来,表现亲情关系的治愈的力量。  家庭语境的情感转向  牵动综艺“侧倾式表达”  以亲子为主角的一部分综艺,会侧重刻画“单侧关系”。  2013年,《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引发国内亲子类综艺的潮流,随后现身的《爸爸回来了》《妈妈是超人》《一路成年》《不可思议的妈妈》等节目,均是以父母中的一方带娃为主线。

“萌娃热”过后,亲子类综艺中的子代群体开始向熟龄化转变。  记录明星独居生活的《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便是分别引入了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当下在播的节目中,《爸爸当家2》《是女儿是妈妈》依旧是以单侧亲子关系为链路。

亲子类节目似乎一直带有一定的性别化色彩,这种单方面的代际关系更容易创造出角色差异和情感冲突,能为大众提供比较细节化的关系视角,但也会产生一些矛盾点。  比如,呈现单侧亲子关系容易造成叙事失衡,忽略父母一方在家庭中的付出。  同时,综艺天然自带的“全景敞视机制”会对嘉宾言行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节目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境——如何围绕节目调性,抓取并表现嘉宾的个人特质?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将不同观感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如何体现亲子关系的递进与转折,引导观众思考?

关于家庭的故事切口很多,十余年发展,亲子类综艺的制作形式多向开花,节目背后的洞察情绪也在改变。  《爸爸去哪儿》播出时,诸位明星父亲手忙脚乱带娃的场景是一个趣味看点,节目将固有语境中父母的家庭分工进行置换,创造的是一种新鲜感视角;《妈妈是超人》记录明星妈妈育儿的日常,比起父亲带娃的所谓“反差感”,这类综艺更多是在刻画妈妈的付出。  当下的语境中,形容父母一方是“超人”的声音在逐渐淡去——比起强调家庭成员某一方的付出,大众趋于追求一种平等性,“讲好群像故事”开始受到重视。

《是女儿是妈妈》由“她综艺”分裂而来,在以女性为主导的综艺市场里,“全女阵容”自带一定的吸睛能力。  节目里的女儿们均已成年,因此,节目不用像带娃类综艺一样表现子代成长,而是以母女的共同成长撑起节目的情感表达。  时代变迁,多元文化的兴起为解读家庭关系提供了更多视角。综艺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家庭关系,而在不同的家庭相处模式背后,爱是统一且稳定的内核。  瞄准亲密关系的综艺  如何与观众共振情绪?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它涉及个体所体验到的、同时可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亲近感。  这种亲近更多的存在于情感和认知上,包含相爱、心意相通、彼此间“被需要”等特别的感受,而家庭、婚姻、恋爱、友谊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的范畴。

近年来,综艺市场对垂类的需求日益旺盛,聚焦亲密关系的节目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化。  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节目话题愈发多元,不仅包含了亲子间的日常互动和温馨瞬间,还在深入挖掘关系背后的深层问题和心理动态,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思考角度。  《是女儿是妈妈》的先导片分别展现了四组母女相处的片段,欧阳娜娜三姐妹相聚给妈妈布置电台、王珞丹妈妈阿武为女儿准备生日惊喜、赵小棠带妈妈滑雪、陶昕然妈妈帮助她一起照顾女儿……

在妈妈与女儿的情感羁绊之外,综艺也引导着观众看见更多的“个体”,看到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是带着怎样的态度成长与生活。  相比于爱情、友情等亲密关系,亲情故事更容易以平淡叙事打动观众。  甚至在非家庭题材的节目中,与亲情有关的内容同样会出圈。  如韩国在播的爱情真人秀《恋爱兄妹》便是邀请兄妹同时上恋综,节目中的亲情线路让很多网友直呼“好嗑”,手足之间相互扶持成长的故事托起不同的笑点与泪点。

如今,家庭类综艺的叙事时态也在悄然变化,从成长的“现在时”向“过去时”进行偏移。  曾经的亲子类节目大多聚焦成长状态,记录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如何给予关怀和陪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发布,真人秀节目中未成年群体的隐私保护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大众开始更深度地审视社会关系,很多节目不再聚焦萌娃趣事。  以《是女儿是妈妈》为例,在谈到成长话题时,节目呈现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回忆录,嘉宾回溯成长中的快乐与难过,并在不同年纪的时间跨度中,体会自己如何解开母女心结、直面痛点、更好地表达爱。

亲密关系虽各有不同,但总会重合之处。  信任、支持、沟通、理解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更加紧密,综艺故事将关系进行包装,让观众从第三方视角感受别人的喜怒哀乐,进入一个回顾自我成长的场域中,再带着或治愈或释然的情绪,给过去的自己一个拥抱。  综艺投射“关系+”的故事光影,关于家庭、爱、成长的故事是流动的。节目讲好内容是关键,观众需要情感共鸣,节目创造思考空间,而非提供解析关系的方法论。  毕竟与亲密关系相关的议题,本就没有确定的答案。  主编:罗姣姣  文:殷宇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赵小棠、来自于:北京、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