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 共建“透明”演出市场
访问量:68711

#消费热点# 【多方合力 共建“透明”演出市场】2023年以来,我国#演出市场#强劲复苏,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的数据,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1.90万场,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7.88%。  然而,从“一票难求”到“货不对板”,演出消费市场的乱象也在增加。  5月8日至19日,知名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于北京拉开演出帷幕。时隔五年重回中国市场,此次巡演却频频爆出问题:在明确宣传主演为A卡的情况下,实际演出中B卡替补演员的上场次数几乎与A卡持平;宣发公司在演出前一小时才公布演员阵容,临时替换演员的情况频频发生。这种“抽盲盒式”的宣卡方式令消费者无法得到应有的情绪价值和观演体验。  很难想象,走进一家饭店却被告知没有菜单,让食客“上什么就吃什么”。然而,在当下的剧院演出市场中,这种“盲卡行为”却比比皆是。近年来,《红楼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多部爆款舞剧都采用“盲卡”购票,观众在购票时无法得知演出人员的排期,只能买票后等大幕拉开才能知晓演员阵容。  以《摇滚莫扎特》为例,每场演出主办方都在开演前一小时宣卡,连演员本人都不知道当天是否上场,甚至出现了在演员已经化好妆的情况下临时通知更换演出人员。截止日前,A卡和B卡的场次比已达到了惊人的10:7,而正常的替补上场率应在10:1。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门票却无法确定能否看到心仪的演员,无法退票的剧场规则更让消费者只能被迫接受。  除了“抽盲卡”外,高票价与低质量的演出也是戏剧演出行业的突出问题。观众支付了远超本土市场的高昂票价,却只能得到逐年减配的现场效果。票价年年攀升,但舞美、道具、灯光等方面却逐年降级:演员戏服质量低劣、舞美道具数量和质感不佳、灯光特效大幅缩水……这种不对等的消费体验,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经营者有责任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服务信息,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必须明码标价,不得设置不同价格或收费标准;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盲卡行为明显违反了上述条例。  同一部作品,知名演员的场次一抢而空,其他场次却举步维艰,正是不同卡司之间演出质量存在差异,才有了如今的“盲卡制度”。盲卡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霸王条款,将本应由商家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令观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不确定的服务,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解决盲卡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表演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演出方应苦练内功,提高演员表演水平,尊重市场规律,根据演员阵容调整票价,促进优胜劣汰,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制作方需要标明平行演员与替补演员,应该提前宣布“卡司”,或者按照固定排班提前告知演员;消费者应当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等方式,向不良商家施压,争取应有的权益和补偿。  只有切实提升演出质量、合理定价、完善退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剧院消费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整个市场应多方合力,共同依法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提供高质量的演出服务,构建一个透明、公平且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演出市场和票务销售机制,让观众在每一次观演中都能获得应有的愉悦和满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摇滚莫扎特、来自于:北京、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