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生动教学方式,播下中国文化种子!在匈中双语学校上一堂中文课
访问量:1432

【环球时报赴匈牙利特派记者 赵觉珵】“你们好!”“你好,阮老师!” 伴着清脆稚气的问候声,孩子们起立,与中文课老师阮文英用中文相互问好。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正准备上中文课,班上的十几名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匈牙利人。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中东欧地区第一所同时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建校之初,匈中双语学校仅有4个年级。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共有12个年级、20个班,在校学生500余名。学校老师约60名,其中中国老师16名。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匈中双语学校,与学生们共上一堂中文课。

5月8日,中国、匈牙利两国国旗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街头飘扬。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用“田字格”生字本练习写汉字  在中文课正式开始前,阮文英有时会带着学生们做一些“热身”。当天,阮文英带着孩子们伴随着《小苹果》的音乐跳了一支舞。七八岁的匈牙利孩子们十分活泼,站在讲台前的空地上,脸上挂着笑容蹦蹦跳跳。  主要教授一至四年级中文课的阮文英介绍称,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一直只教语言会比较枯燥,因此她会用一些旋律比较欢快的中国音乐带着孩子们跳舞,也会教他们唱一些中国孩子都会的儿歌,比如《春天在哪里》和《找朋友》。今年5月5日是匈牙利的母亲节,她带着孩子们学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结束舞蹈环节后,回到座位上的孩子们迅速安静下来,拿出书本,双手叠放在课桌上,等待老师正式开始上课。《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这节中文课主题是介绍不同的职业。  匈中双语学校的中文课流程与中国国内有不少相似之处:老师会通过屏幕,结合图片带着孩子们朗读“司机”“经理”等生词。随后,每一个孩子都会被提问,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职业。  “多多,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他的家里有几口人?他的爸爸做什么工作?”在阮文英提问后,名字为克里斯多的小男孩多多用中文回答说:“老师,他的家里有四口人,他的爸爸是经理。”  班级里的每个孩子在一年级的第一堂中文课上,都会获得自己的中文名。据阮文英介绍,为了不让名字过于难记,老师们一般会根据孩子们的匈牙利语名字的发音,选择一些好听又有良好寓意的名字。“像多多,一方面是与他的匈牙利语名字发音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学得更多。”阮文英说。  匈中双语学校的老师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学校的中文课程涵盖听、说、读、写等方面,例如会通过拼音学习打好基础,也会从小就教授学生如何书写汉字。《环球时报》记者还注意到,学校学生们练习汉字的本子用的正是国内常见的“田字格”生字本。  “我走上了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  《环球时报》记者在匈中双语学校采访当日,恰逢匈牙利的“高考”。走出考场的匈中双语学校学生多丽娜曾在“汉语桥”世界大、中学生中文比赛匈牙利赛区预赛中获得中学组冠军,她向《环球时报》记者分享称,自己即将前往北京大学就读。  “我学习中文12年了。12岁时,我第一次前往中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真正爱上了中文。回来后我就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也参加一些中文的诗歌朗诵比赛。”多丽娜说,中文对于她而言是一种技能,更是一把沟通中匈两国人民的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们的心门,让我了解中国人的想法。”  多丽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多年来学习中文的经验对她来说很特别,“我感觉自己和同龄人不太一样,因为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并不多,这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据匈中双语学校的老师介绍,在学校就读的不少匈牙利孩子都受到家庭影响,父母可能曾在中国工作或者与中国有工作往来。相比其他匈牙利父母,他们看到了中文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会督促孩子学好中文。在《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二年级班中,学生肯迪的父母此前在上海工作,沃克的父亲则与孩子共同学习中文。  阮文英给《环球时报》记者展示了一份沃克父亲制作的文档,其中清晰列出了每节课的生词、句子以及问答对话。阮文英说,她的每节公开课,沃克的父亲几乎都会参加。  三年级学生林夕的父母分别是匈牙利人和泰国人,但她也选择在匈中双语学校学习中文。她的父亲佐尔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体,他相信学习中文有助于女儿的未来发展。“在欧洲,会说中文是件好事,这里有大量的中国公司,未来她找工作会更加简单”,佐尔特认为,匈中双语学校的老师和设施都非常棒,他相信女儿能考上一所好大学。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到中国学习交流  除匈牙利学生,匈中双语学校也招收中国学生。两国的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不仅能巩固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加强日常交流,结下深厚的情谊。八年级学生安迪说,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同班的一名中国同学。“我们每天都一起聊天、打篮球”,安迪表示,他从同学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耐心、热情与善良。  中国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匈中双语学校正在践行的。据介绍,几乎每名匈牙利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夏令营等方式,到中国不同城市学习、交流、游览,并且足迹不仅限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多丽娜就曾前往洛阳这样的历史名城,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明。或许是受此影响,多名学生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匈中双语学校校长埃尔代伊·苏珊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很多学生都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也有很多学生到中国的大学继续深造。《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匈中双语学校的一些毕业生正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中国高校学习。  15岁的安迪说,他希望未来前往中国大学学习建筑学,并留在上海工作。“虽然我喜欢北京的长城,但我更想在上海生活,并在那里设计一幢高楼。”  茶艺课是中学阶段的特色  阮文英说,在匈中双语学校,了解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依靠学习语言,也需要通过歌曲、绘画等途径。“只在课堂上讲课,孩子们的接受度是远远不够的”,阮文英表示,学校十分注重通过不同形式和多种活动向学生们介绍中国文化。  近年来,匈中双语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参与进来,如面向家长开设中文班,并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中文开放日”,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茶艺、剪纸、灯笼制作等有趣的文化活动。《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茶艺课是匈中双语学校中学阶段的一个特色,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关于茶的历史和礼仪。自2016年学校设立茶室以来,包括多丽娜在内的不少学生在这里学会了选茶、洗茶、泡茶、敬茶,爱上了茶的香气和中国文化的韵味。  苏珊娜说,对于学生们而言,中文确实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语言。特别是汉字,对于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但语言是国与国交流的重要工具,中文在匈中两国交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很多其他领域”,苏珊娜说,匈中双语学校的孩子同时学习匈牙利语和中文,能够成为两国友好事业的使者。  “相信两国青少年将成为促进中匈友好的中坚力量,让中匈传统友谊代代相传。”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匈双方将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扩大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领域合作,鼓励两国青少年之间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