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新质生产力·智慧工匠/领军先锋风采 上海电信移动互联网部大数据和AI专家吴强:融合创新,为各行业注入“AI+”基因
访问量:605

工作中的吴强。   人物小传  吴强,上海电信移动互联网部大数据和AI专家,获评2023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他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等多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自创“5G+AI”自智节能、自主预测等专利技术。参与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可信时空网关键技术及大众规模化应用。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发明专利11项,上海市、省部级、电信级等各级奖项数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  大数据、大模型、数字人……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关于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一波波AI迭代浪潮的背后,有一群人被称为“AI背后的‘大脑’”。他们激活代码,赋予人工智能判断和创造能力……上海电信移动互联网部大数据和AI专家吴强就是这样的“大脑”之一。  有着21年通信工作经历的吴强带领团队创新融合移动通信、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不断突破,首创自智节能、预测负荷等多项技术,将成果、专利转化为智慧产品进行规模化应用,取得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每一个代码都是鲜活的  2003年,吴强毕业进入电信行业工作,“刚工作那会儿,恰逢移动网络升级CDMA,我一来就带着一支工程队在两周内安装了5座基站,还爬上45米的铁塔更换基站天线。”他对记者说。那时,他一个人要从事多个岗位工作,往往刚完成基站建设,紧接着就做网络优化,半夜出门跑路测、天亮收工也是常事。  2008年,吴强来到上海电信移动网优中心,开始涉足大数据领域。在别人看来,整天跟数据、代码打交道是枯燥乏味的,而对于吴强来说,每一个代码都是鲜活的。  2018年初,吴强接了一个关于用户某一时间使用量预测的课题。在当时,这是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他全身心投入,但直到课题结束,准确率依然只有62%。“当时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课题报告提交后,还是放不下。”于是,他选择在工作之余将这个课题继续研究下去。“下了班,我就去网上做爬虫找数据。”此后一年半的业余时间,他几乎都花在这个课题上。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一直就觉得算法是美的、代码是美的,完工时有雕琢出一件艺术品的感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强终于将准确率从62%提升至98%,并首创5G+AI预测负荷技术。据他介绍,截至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让用户投诉处理时长从3小时降低到1分钟,节约成本超过4869.74万元,并且成果已推广至江苏、浙江等10省。  吴强告诉记者,该预测技术不仅可用于电信领域,未来还可以跨专业、跨行业广泛应用于诸如市场业务量、电力供电量、水利水流量等负荷类数据的预测,大大节省各种成本。  团队是创新的内驱力  作为中国电信集团级优秀内训师,吴强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才能带来创新的内驱力和爆发力。单兵作战往往只能在“点”的层级上进行攻关,而要解决“面”上的问题,拿出可执行的技术方案和面向市场的产品,离不开团队作战。  “我们接到的课题都是项目制的,根据项目需求,我再临时确定召集精兵强将搭建团队。”因此,他戏称自己的团队是最强“草台班子”。以AI预测为例,吴强完成模型的源代码后,召集了5G、AI、大数据、云等多个领域的人才组成团队,最终研发出适合市场的产品。  在他看来,以具体的产品或网络问题为导向,更容易形成高质量创新,多专多能的技术团队协作也更能快速培养人才。“相较于单一技术创新的条线结构,团队协作更能碰撞出创新火花。”一项创新带不来持续领先,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带来持续领先。近几年来,吴强带领团队完成多个重点项目AI模型的开发,并参与了科技部“5G+北斗”项目。  研发AI技术步伐从未停歇  AI发展突飞猛进,“中国智能”不可或缺。吴强介绍,通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中国电信始终站在科创前沿,致力于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攻克AI核心技术的步伐也从未停歇。最近3年,吴强就获得了4项AI专利。“公司里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很多,大家都持续钻研,有一种使命感。”他说。  5G基站快速发展,为研发一项“5G+AI”自智节能技术,吴强曾带领团队花了整整6年时间。起初,研发并不顺利,5G基站如果只追求节能而影响客户体验和网络性能,反而因小失大。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反复试验,吴强提出了多个评价指标均衡的节能技术,将节能数据和感知数据融入一个神经网络,同时优化算法,在节能的同时确保用户感知,当网络感知到用户感知有较大下降时,就会自动触发提升感知权重。解决了该难题后,现在网络应用可以兼顾基站节能和用户体验,达到了网络最优节能和用户最佳感知的平衡。  吴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度参与研发AI新技术,构筑自主创新的算力底座,给各行业注入“AI+”基因,助推上海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

关键字 :、吴强AI大数据先锋上海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