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自觉践行“大食物观”,牢牢端稳“中国碗”
访问量:74570

咫尺餐桌,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的牵挂。他常常提及一个观念——“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温县小麦种子基地   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其中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部署,是“大食物观”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我国有14亿人口,14亿人的吃饭问题绝非小事一桩。每每提及国家安全,人们常常会想到粮食安全,这固然没有错,但是仅仅有粮食安全还不够,还必须在“大食物”上下功夫,生产更多粮食替代产品,用“大食物”来弥补粮食的不足,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牢。  深耕蓝海,向海洋要食物。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2万多公里。海洋里不但有大量的海洋动物,还有颇为丰富的海洋植物,注重开发这些海洋食物资源,同样会让我们的食物链更加丰富。这些年我国注重近海海产养殖,各种鱼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对虾、海参、鲍鱼等都能进行人工养殖。此外,海带、海草等植物类海洋资源也得到有效开发,让中国海洋食物更丰盈,丰富了我国的“菜篮子”。树立“大食物观”可以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减少粮食的耗用不说,还能给国民健康带来好处,防止了食物的单一性,让人民群众通过合理食用多种食物,提高身体机能,有利于全民健康。  向草原森林要食物,大力开展人工饲养,向动植物要蛋白、要营养。我们常说,农林牧副渔要全面发展。眼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但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不断丰富食物的多样性。我国地大物博,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无论森林面积还是草原面积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广袤的草原为我们牲畜饲养创造了条件,牛、羊、马、骆驼等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还是我国的重要食物来源。牛羊可以产奶,它们的肉可以用来食用,这些都成为我国餐桌上的重要食物来源。树立“大食物观”就要瞄准这些产业领域向纵深发展,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开辟更为广阔的食物来源渠道。   粮食安全被称为“国之大者”,我们要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除了注重粮食生产,树立“大食物观”同样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折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  自觉践行“大食物观”,牢牢端稳“中国碗”。食物的多样化让我们底气足。从森林到海洋,“大食物”的广度不断拓展;从农作物到微生物,“大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小小餐桌,悄然发生变化。主粮不“主”、副食不“副”,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正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主旋律”。我们要牢牢记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践行“大食物观”,不断丰盈大国粮仓,牢牢将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