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徐汇喝咖啡 从武康路到徐汇滨江,一条街区的兴衰就像一个人的成长
访问量:036

【编者按】上海,拥有超9500家咖啡馆,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级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于5月1日启幕,作为推动对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每个角落,融入每种生活——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本土的;可以在科技园,也可以在乡村;可以承载历史记忆和海派文化,也可以面向未来激活创新动能。在上海各区,我们品味一杯杯独特的咖啡,品味这座城市的多元精彩——1  十几年前,我在天平路上的南洋模范中学念高中,放学后大部分人出门都右拐往徐家汇方向。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左拐走两三分钟,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武康大楼和武康路。  那个年代,老麦咖啡刚来武康大楼底下开店,武康庭门口的皮爷咖啡甚至还没进入中国。兴国路武康路路口三角花园的星巴克倒是在了,但周边最有名的跟“吃”有关的还得是卖本帮菜的老吉士,还有辣肉面。  高中生即便去星巴克“奢侈一把”,喝的也是抹茶星冰乐等“小甜水”,距离冰美式成为时尚单品还有十好几年。上海世博会前那几年,武康路附近的高中生对咖啡因的摄取主要来自雀巢、麦斯威尔这些快消品牌,大家一边津津有味地灌下速溶咖啡,一边做着跟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种植有关的完形填空,全然不知为了迎接世博会的到来,学校附近这条“永不拓宽”的老马路,已率先开始了城市更新。  经常跟我们学校名字搞混的另一所高中——南洋中学,位于龙华中路,如今已被西岸金融城环绕。但十几年前,我坐在南洋中学的教室参加科技英语竞赛时,窗外的江面、船舶,还有对岸浦东时隐时现的后滩农村,对当时的我来说都很新鲜。

武康庭 Peet's Coffee   舒抒 摄  高中毕业几年后,我又来到这片有船坞、江水的地方,当时它已经有了一个新名字——西岸。那一年的西岸音乐节,现场小吃摊除了卖爆米花、可乐和烤肠,也开始卖起了咖啡。那是2014年的上海,距离武康路成为“网红街区”还有两三年,距离徐汇滨江成为人们休闲、看展、遛娃遛狗的高人气开放空间,还有更“久远”的时间。  咖啡这个东西,此时开始变得像Coco、一点点奶茶那样,日常了起来。  2  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开始天天混迹在我的“老家”徐汇。  突然有一天,仿佛一夜之间,武康路摇身一变成了“顶流”,“网红店们”跟人流一样来了又走。  被称为武康路“网红咖啡鼻祖”的老麦咖啡武康大楼店坚挺至今,创始人“老麦”刘仁和在去年一场论坛上回忆,他“体感”是2018-2019年这一年,突然间武康大楼周围冒出来七八家咖啡馆,热闹但也竞争激烈,不过总体来说“是好事,因为消费就是要扎堆、要集聚”。  在“老麦”2008年第一次在桃江路开咖啡店的年代,为了营造店里的氛围感,他专门到上海各个旧改征收基地去收“老料”,木地板、地砖、百叶窗都被装点在他的咖啡店。等到在武康大楼开店时,想到1924年大楼建成之初曾被称为“诺曼底公寓”,他还专门去了趟法国诺曼底,不远万里淘来了桌子、咖啡罐,如今都能在老麦咖啡店里找到。

老麦咖啡武康大楼店  舒抒 摄  咖啡馆的开业门槛也可以很低。有店主曾经直言,买台几万元甚至大几千元的咖啡机,跟着抖音、小红书学几招,再好学点去Instagram、TikTok上借鉴一些“他山之石”,证照齐全、有钱租房就能开店,哪怕是在竞争激烈的“梧桐区”。  2021年前后,随着国际品牌盯上“梧桐区”的咖啡馆办活动、开快闪店,“咖啡生意”又有了新气象。  武康路上第一个跟国际大牌合作开快闪店的咖啡店,店主曾经在周边经营了20多年服装生意,几年前把武康路上的服装店改建成了咖啡馆,但他却直言,“哪怕现在,也是服装比咖啡赚钱”。算笔简单的账:一杯拿铁售价30元,顾客可能会在店里坐一两个小时;卖一件T恤,哪怕只有100元,5分钟就能完成交易,何况冬装的单价更高,动辄就超过千元。  但这家店的经营模式却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因为房子是店主自己的。  “在上海开店如果没有租金压力,那几乎等于没有压力”并非一句玩笑话。与之相对的则是资本和热钱在上海“梧桐区”里扎堆,咖啡和服装零售是被投资最多的两条赛道,它们更常以复合型业态的方式“打包”出现。  一些品牌不计成本以高租金在武康路开店,并不首要指望这家店盈利,而是将此作为一场品牌营销,打响知名度,也向潜在投资人证明,“我都在武康路开店了,你还不投我?”  最近,阿玛尼美妆包下了武康路的买手店LOOKNOW和咖啡店Plusone开设快闪体验店。去年,同样的位置,Plusone武康路店还承接过路易威登的快闪活动——对,就是买书送LV帆布袋那次。  说到Plusone咖啡,可能很多人还反应不过来。但看到他们家开店的位置,武康路、安福路、淮海中路襄阳公园,或许就有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家。

LOOKNOW武康路店  我曾经采访过Plusone的负责人宝尼多次,印象最深的是她说,“沿街开店,尤其在非商业体的临街面开店,每一个明天都是未知的。”起初,我以为她只是指上海的天气,街边店都得“靠天吃饭”。但当我采访了Plusone的对门邻居,安福路上的十年老店Baker and Spice后,Wagas集团区域负责人Rain的话让宝尼的感叹有了呼应。  “一条街区的兴衰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在某个年龄段会爆发,如果控制得好就会持续上升,但到了八九十岁,身体机能总有下降的一天,但他的精神会像养分一样延续,转接到另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上。”  在此之前,我曾在一个将近40度的高温天采访过一家本土咖啡企业,创始人说希望能在西岸开店、办活动。几个月后,品牌的第一家线下店开在了“梧桐区”;又过了几个月,公司总部落地在了西岸。  你看,流量可能会转移,但一定不会消失。

Gathering集雅咖啡武康路店  舒抒 摄

Birdie Cup Coffee武康路店   舒抒 摄  3  2019年,从事金融地产行业的米奇在BFC外滩金融中心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2年后,徐汇滨江西岸智塔的裙楼商业AI PLAZA西岸凤巢开业,米奇将自己新的咖啡店品牌Buna Pate开在了下沉式广场的沿街面,第二家Buna Pate则开在了去年的“爆款”商场鸿寿坊。  与其说是咖啡店,这更像一家烘焙店,拳头产品“唱片可颂”是能在小红书上搜到顾客“自来水”式发帖的“真·网红”。天气好时,常有顾客冲着“网红可颂”买来拍照打卡——顺便买两杯咖啡。  以造型感取胜、主营烘焙的一家店,没有开在讲求颜值、遍地是打卡人群的“梧桐区”,而是在新冒头的徐汇滨江板块开出首店,尤其还开在商业体中,每一步似乎都出其不意。

唱片可颂

Buna Pate 特调咖啡  均 舒抒 摄  但米奇的回答倒有些“穿越迷雾、看透世事”的感觉。“对上班人群来说,咖啡如果是刚需产品,那便利性就是首位,咖啡店最好跟自己的通勤路线重合,其他诸如口味、价格等因素,只要性价比在接受范围内就行。”  相较在“梧桐区”租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门面,在徐汇滨江的商场租一个沿街店,价格并不便宜。那为什么不去“梧桐区”而是来西岸?  “日常的、缺少噱头的咖啡,在‘梧桐区’肯定少了竞争力,而且那里的人流量决定了咖啡店必须出餐更快、成本更可控,在产品造型和‘出片率’上更下功夫,才能有更高的利润。”  米奇对于租金的看法也给了我新的视角。“开店的房租成本,其实就是店家购买的人流量成本,你在电商平台开店,也会有一部分成本投入在引流上。”在鸿寿坊开店就好比“购买”长寿路沿线的人流量,在西岸凤巢开店就是“预购”徐汇滨江的人气所带来的转化率。

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4  所以,徐汇滨江的人气为咖啡店带来的转化率究竟如何?  4月中旬一场徐汇滨江年度工作会上,西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飞宇提供了一组数据:2023年,徐汇滨江全年举办130余场活动,公共开放空间吸引游客570万人次,“五一”和“十一”的人流量紧随外滩、陆家嘴,位列全市沿江地区第三。  节假日休闲人群、大型活动到访人群和日常工作、生活的人群,是组成徐汇滨江近年来高人气的“铁三角”。如何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范围和喜好,招引到风格各异、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咖啡店,对徐汇滨江的持续获客和留客都有着重要影响。  此前,每当有新的产业园区诞生,人们都会提到“星巴克指数”,即以这家国际连锁咖啡品牌对门店客流、坪效的标准,根据星巴克门店的密度来衡量区域的生活便利性和经济活跃度。  而今,连锁咖啡市场已呈现“群雄割据”的态势。在岸线长11.4公里、企业总数累计近3800家、楼宇办公供应量已达142万平方米的徐汇滨江,“咖啡指数”之高,亦能从侧面反映出经济活跃度。

西岸凤巢  在有着“垂直硅谷”之称的西岸智塔,不用走出大楼,一层就有Manner、M Stand、LAVAZZA等咖啡品牌。同在云锦路上,隔着一条龙耀路隧道的西岸传媒港,比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先到位的,是地铁龙耀路站上盖的星巴克。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艳介绍,咖啡业态在徐汇滨江片区的布局取决于两大因素,载体和客群。  一般情况下,由商务楼、商业载体自主招商,咖啡品牌方通常会根据滨江区域不同的客流状况、空间条件和建筑差异来设置门店。在高客流区域尤其是商务区,同一品牌甚至会设置不同主题、规格的门店。西岸集团则会统筹开展咖啡店的经营条件评估和总体规划。

Manner咖啡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店  但李艳也提到,目前徐汇滨江咖啡业态的分布尚不够均匀。在轨交站点、商办综合体等客流较大的区域,咖啡店已趋饱和,接下来需要通过更高品质、更有差异化的产品和特点突出的调性来保持消费者的粘性和新鲜感。而在一些新落成的办公区域,企业迁入后动辄增加数百、上千人的办公规模,新增咖啡店的数量还跟不上咖啡需求量的增长。  今年4月30日至5月4日,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再度举办,徐汇滨江还作为2024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的主会场,于5月1日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咖啡元素”已然同艺术、人工智能一样,成为徐汇滨江的一枚新标签。  上海的“一江一河”建设以及城市更新,能为这座城市带来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产业新空间,以及能坐下来细品咖啡、慢聊人生的广阔场域。在徐汇,从武康路到云锦路,从“梧桐区”到徐汇滨江,咖啡的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