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铸造”的友谊续写新篇章——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世纪回响
访问量:77787

【原标题】“血与火铸造”的友谊续写新篇章——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世纪回响  文/本报记者 何玲玲 袁震宇 段菁菁  2024年4月17日,浙江衢州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小南坑自然村,廖明发和美国人苏珊·奥祖克双手相握,额头相抵。语言不通,却心意相通。廖明发说,苏珊就像他的妹妹。

4月17日,在衢州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小南坑自然村,杜立特行动3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的女儿苏珊·奥祖克与村民廖明发相拥。  廖家和奥祖克家的缘分,始于1942年。当年4月,一场反法西斯军事行动以指挥官杜立特之名载入史册;而淳朴大义的中国农民冒死将迫降深山的美国军人救出的故事,亦成就二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段“血与火铸造”的友谊,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尘埃,历久弥坚,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一枚硬币与一把钥匙  孤悬深山的小南坑自然村,经过多年的下山脱贫、水库移民后,如今已无人居住。村内大部分房舍已凋敝,一幢被精心修葺过的老房子显得格外醒目,这是村民廖明发的祖屋。  在这座夯土泥房前,89岁的廖明发将一把铜制钥匙交给苏珊。钥匙对应的银锁,挂在小南坑口3号的木门上,微微晃荡。  这是两位老人第三次见面。廖明发是中国村民廖诗原的儿子,苏珊·奥祖克是杜立特行动3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的女儿。82年前的那个暴风雨夜,中国农民廖诗原救下了美国军人查尔斯。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军16架B-25轰炸机奔袭日本,返航途中由于油料不足等问题,杜立特中校等飞行员在中国上空弃机跳伞。长期研究杜立特行动的江山市档案馆原馆长徐青说,杜立特行动3号机的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在执行任务返航后,跳伞迫降在小南坑自然村。  受伤的奥祖克在山里待了一夜,一早在寻找下山路时被人发现。廖明发回忆,身为保长的父亲廖诗原带着三个兄弟,用一把躺椅把长相“奇怪”的人抬回家中。  彼时,廖明发只有7岁。在他眼里,被救的人红头发、高鼻子、蓝眼睛,长得高高大大。他的双手、身上有很多被树枝刮破的伤,小腿上还有一条约一尺长的大伤口。  “我记得,父亲上山挖了草药敷在他伤口上,母亲还专门煮了鸡蛋给他吃。”廖明发说,查尔斯在家待了五天,4月23日,他被转移到了长台镇与其他队员会合。  “临走之际,他送给我父亲和我伯父两个一美分的硬币,我们一直保留至今。因为语言不通,直到他离开我们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廖明发说,父亲一直惦记他救过的这个人,很多年来都想再见一面。直到2009年的时候才得知,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奥祖克。  2012年,廖明发作为中国营救者的后人代表,受邀前往美国参加纪念“杜立特行动”胜利70周年活动。在他赴美参加活动的6年后,查尔斯·奥祖克的女儿苏珊不远万里来“寻亲”。  在当年父亲获救助的廖家老宅中,苏珊坐在父亲睡过的床榻边,久久不肯起身。饱经岁月洗礼,曾经见证营救记忆的老宅因无人居住早已凋敝,苏珊随即捐赠了1.5万美元用于翻新老宅。“这里曾是父亲在战火中栖身过的家,如今也是我的家。”  往事如烟,情谊绵亘。土墙、旧床、老躺椅,春雨顺着瓦片滑落院中,一如82年前。从“兄长”手中接过钥匙,苏珊亲手锁上家门,挥了挥握着钥匙的手说:“我还会回来,我们见面的机会还有很多。”  这一幕让现场不少人潸然。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动情地说,我们的泪水是为人类而流,不仅仅是为中美两国人。一枚硬币和一把钥匙,就是世代国际友谊、珍惜与呼唤和平的象征。  搭建民心相通之桥  “我们今天怎么活着,决定了他们牺牲的意义。”这是查尔斯·奥祖克生前常常说的话。  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植下中美友谊的根,凝结着中国人的大爱,呼唤着珍爱和平的共同心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杜立特突袭者协会健在飞行员和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的飞行员后代多次跨越山海寻访故地、寻找恩人。  此次到访中国,康特伯格一家四口来到外祖父当年的迫降地——浙江衢州江山市芳源村竹排岗,与当年的救援者毛光孝的儿子毛洪根互赠纪念品,共同为在迫降地新建的纪念雕塑揭幕。  他们是杜立特行动5号机副驾驶罗德尼·罗斯·威尔德的后人。战后,怀尔德无数次讲述自己在东京上空30秒的壮举,以及那个异国雨夜、一瓶威士忌和那些救助他的中国人。

4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大桥镇芳源村,获救美国军人后代回访杜立特行动威尔德降落点。  “据外祖父回忆,他当年迫降后为了暖身,喝光了随身携带的威士忌。现在,我同样带来一瓶威士忌和大家在此举杯,不忘那段情谊。”揭幕现场,乔治·邓肯·康特伯格举杯说。  在江山市档案馆,特雷西·戴安·康特伯格在展柜前流下热泪。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江山县美机降落地居民被敌残杀和房屋财产损失情况。“我是一名历史老师,但我之前只知道杜立特行动,不知道中国人民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这让我非常感动。这段历史能够跨越时间,成为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特雷西说。  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二战史上的救援奇迹。据统计,降落在中国的75名杜立特队员中,共有64人被成功救起,其中51人后来再次奔赴反法西斯战场。也因为这次救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屠杀了25万中国平民。  “人民书写历史,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重要篇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这段往事应被置于整个人类历史的高度和格局中重新解读。  就在纪念杜立特行动大救援82周年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衢州举行的同时,大洋彼岸,一场名为“铭记英雄——飞虎队和杜立特中队图片展暨第五届中美二战友谊论坛”的纪念活动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  “飞虎队、杜立特中队的动人故事既是由坚强热血的中美军人、也是由感恩重义的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参加纪念活动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黄屏说,飞虎队与杜立特行动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其中显现的细微之处折射着中国礼仪之邦的闪光。  “衢州的‘衢’,寓意四通八达,它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通达,更是心灵层面的相通。”王义桅认为,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搭建的正是民心相通之桥。  1992年,5位衢州籍救援者应邀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参加纪念活动。衢州以此为契机于1994年10月正式与雷德温缔结为友好城市,并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  多年来,衢州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拓宽民间往来。时至今日,双方共有27位中学教师和3位大学教师到对方城市学校进行过执教活动、13位艺术家到对方城市进行艺术采风创作和交流……两座城市以礼相待缔结友好,将朴素的民众友谊升华为城市之交。

4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大桥镇芳源村,获救美国军人后代向村民赠送纪念品。  衢州与雷德温是中美以“城”结友的一个缩影。40多年来,国际风云不断变幻,284对中美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却行稳致远,形成了民间交往的良性机制。  “友谊树”枝繁叶茂  在衢州二中原校长潘志强看来,杜立特行动的后半篇文章需要靠一代代年轻人延续。“中美两国的年轻人都应该知道这段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会珍惜友谊,珍惜和平。”  1994年,衢州与雷德温结为友好城市后,在衢州二中任英语教师的潘志强被推选为两地首位互派交流教师。  在美期间,潘志强曾询问当地人对杜立特行动的了解,大多数年轻人停留在“听说过”,却鲜有人了解行动背后凝结着的中美两国人民情谊。于是,在他任教期间,雷德温市的学校多了一门叫“China”的课程,一颗彼此了解的种子在大洋彼岸悄然播下。  在衢州二中校园内,一棵多年前由中美友人共同栽植的“友谊树”已枝繁叶茂,树边石碑上镌刻着寄语——续“杜立特突袭”传奇,谱中美友谊新篇章。2016年以来,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在衢州二中设立奖学金,并围绕杜立特行动组织英文征文比赛。  “杜立特行动的故事需要经常分享,我也在不断寻找创新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我和父亲一致认为教育非常重要,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作为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的我们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人了,现在需要更年轻的人去讲述和传承这个故事。”苏珊说。  “我们会让学生们立体、完整地去了解这段历史,他们还会主动去查阅相关历史细节,甚至还专门去研读《东京上空30秒》等书,挖掘到‘我们不怕牺牲,我们只怕被遗忘’诸如此类的经典词句。”潘志强说,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们凭借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征文的形式纪念这一事件,并表达中美两国友谊绵长久远的心愿。  廖诗原与奥祖克“一美分”的故事,当地年轻人耳熟能详,频频出现于征文作品中。衢州二中学生胡文心在文中写道:年轻一代不应忘记中国村民和美国杜立特行动飞行员用鲜血和火焰铸就的中美人民友谊。我们应该把友谊的火炬代代相传,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年以来,美国青少年访华学习交流计划的一批批成员前往中国各地交流访问,实地感受中国文化,为中美关系发展播撒和平种子。  “看到他们互留联系方式,迅速成为朋友,我感到十分欣慰。”华盛顿州林肯中学校长卡尔·霍塞思说,只要两国的年轻人有机会见面互动,他们就能找到共同语言,打破障碍,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愿景。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包大为说,人类文明是树干,各民族的文化与各国的发展道路就是树枝。“树枝与树干,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共同体,而全人类共同价值则是表述了这一共同体之存续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人类文明之树需要阳光雨露,这需要所有树枝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在衢州二中,苏珊等人来到中美“友谊树”旁,与师生们一起为树培土浇水。树梢上,新芽在萌发。

关键字 :、杜立特查尔斯苏珊参考消息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