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样子!保定学院十年200多名毕业生奔赴西部
访问量:85482

青春的样子  ——保定学院十年200多名毕业生奔赴西部

4月17日,保定学院赴新疆任教毕业生代表宣誓。保定学院供图  “我志愿奔赴西部、奔赴基层,献身教育托起西部孩子的梦想,立德树人培养建设边疆的力量。”4月17日下午,保定学院畿辅文化会堂里,声声誓言铿锵有力。  当天,保定学院举办2024届赴新疆任教学生出征授旗仪式,15名毕业生从老师手中接过“到西部教书去”的旗帜,也接过了他们肩负的新使命。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时强调,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化作了澎湃动力,十年来,保定学院200多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一线。在天山南北、于大漠深处,他们用青春的脚步践行人生理想,用无悔的选择回应时代召唤。  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这次赴新疆任教的15名学生中,刘校辰、赵文涛和董一来自同一个宿舍。  当谈及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时,他们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是榜样的力量激励我到西部支教。”  “从高中起,我就有一个教师梦,想和我身边的老师那样帮助更多的人。”刘校辰告诉记者,考入保定学院后,他的入学第一课就是在学校校史馆上的,“当时,我看完《到西部教书去》纪录片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更加坚定了当老师的想法,而且是要去西部当老师。”去年下半年,且末县教育局来学校招聘,刘校辰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通过面试后才给家里打电话,“爸妈,我要去新疆了。”  父亲稍有迟疑地问:“你认真想过吗?”刘校辰不假思索地回答:“想过,想了很多遍。”  “爸妈虽然担心,心底还是认可我的选择。”刘校辰对记者说,“之前每次读到总书记的回信,总是为师兄师姐感到骄傲,现在我们终于也可以像他们那样了。”  在保定学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拼搏奋斗。  2014年入学的杨加劲,在大三那年和同学创办了一家素质拓展类的培训公司,利用课余时间,想方案、做策划、承办活动,杨加劲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忙碌。  但当新疆喀什来保定学院招聘时,他毅然放弃了已经渐有起色的公司,选择了到新疆基层岗位锤炼自己。  “我作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学校四年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杨加劲看来,选择边疆更能读懂祖国,融入群众更能汲取力量,扎根基层更能行稳致远。  如今,杨加劲担任新疆喀什英吉沙县艾古斯乡先米来村党支部书记。  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仅是新疆,当西藏的企事业单位来保定学院招聘时,学生们也是争先恐后,报名到雪域高原扎根奉献。  2018年毕业后,刘齐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结束后,他主动选择留下来,现在是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古拉乡科员。  “作为一名保定学院的毕业生,我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刘齐说。  坚守——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  这几天,艾古斯乡先米来村干部群众都很忙,杨加劲正在积极协调村干部、党员和群众帮助村里高辣辣椒种植大户们进行秧苗移栽。  推广种植高辣辣椒是先米来村党支部破解种植模式单一难题的新思路,但最初并没有多少村民“买账”,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  “一个年轻娃娃能干出点啥”“不种玉米牛羊吃啥”……刚到村里的时候,杨加劲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地走村串户去推广,换来的却是一片质疑声。  与此同时,离家的孤独和对家人的牵挂也考验着他。“那时候,感觉特别无助,离开还是留下,我也有迟疑。”杨加劲说。  眼里含着泪花,但骨子里依旧透着倔强。种子落在哪里,就努力在哪里生根发芽。“来这里,难道不就是为了奋斗?”杨加劲暗自咬牙要攻克难关。  于是,只要一有空他就跟村民宣讲种植高辣辣椒的好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处处都是他的工作场所。  慢慢地,他成了村民口中的“杨书记”,也成为村民的主心骨。  “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保定学院扎根西部的毕业生们把当年的理想化作了平凡的生活,化作了对乡亲、对学生的爱,温暖着他们坚守的岁月。  陈素娟是到新疆任教的一名新兵。2021年毕业后,她来到了新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然而,对于陈素娟而言,到西部任教,是怀揣着“要干很大很厉害很有意义的事”梦想来的。当激情归于平静,摆在她面前的是重复而忙碌的工作与生活。  早读、上课、改作业、开会、备课……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素娟发现,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学长学姐们刚来时的艰苦,但真正在这里扎下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能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就是学生的需要。”陈素娟说。  班上有位叫蔡鸿胤的学生,之前上课总是无精打采,但在听圆的标准方程那堂课时听得很认真。陈素娟毫不掩饰地表扬了他。此后,他上课更认真了起来。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阿依祖合热,之前每次班级劳动都不积极,被陈素娟发现了画画的天赋并受到鼓励后,各方面都有了进步,班级打扫卫生他再也没迟到过。  能在遥远的西部扎下根来,陈素娟还将其中一个原因归结为学校老师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  王丹、尚巾慧两位老师是本地人,和陈素娟同是2023级教育艺术系的班主任。在工作和生活中,这个“铿锵三人组”不仅一起出去旅游,一起备课,还一起管理班级。  去年8月,陈素娟班里有位学生想辍学,三人把学生请到了办公室,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劝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让这位学生放弃了辍学的念头。  在陈素娟眼里,她们之间既是姐妹情,也是“战友情”,像那簇拥着的红柳花一样彼此依靠,相互支持。  成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前不久,孙彤彤回母校保定学院参加了一场座谈会,利用座谈会前的间隙,她先去河北大学探望了曾经带过的学生阿卜力克木。  孙彤彤不仅给他带来了新疆葡萄干和核桃,还耐心地询问了阿卜力克木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在大学里继续努力。  见到自己的初中老师,阿卜力克木一脸幸福,“孙老师,等毕业后,我也回家建设新疆。”  2017年,孙彤彤去了阿卜力克木的家乡且末任教。从这位年轻老师身上,阿卜力克木和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内心也被深深打动。高考填报志愿时,阿卜力克木决定到孙彤彤的家乡保定读大学。  孙彤彤告诉记者,当她听到学生说毕业回家乡时,更加觉得自己这些年在且末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启迪人生之路,这不正是我们留下的意义吗?”  让孩子们走出了沙漠,而孙彤彤却在那里扎根。  孙彤彤说,最初来到且末,内心并没有归属感。如今,6年过去了,她在自己用青春选择的地方成长,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孙彤彤的爱人苏淮也是内地去且末任教的老师。“且末像一根红线牵起了我俩奇妙的缘分。”孙彤彤笑着说,在此安家的他们,也将青春的坐标稳稳扎在了且末。  现在,孙彤彤对且末的人和物,甚至是风沙,都有了一种熟悉的味道,这里就是她的第二个家乡。  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保定学院扎根西部的毕业生们,都在服务基层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帮助群众销售高辣辣椒、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杨加劲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干劲越来越足;从一名梦想纯真的学生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陈素娟立志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风沙磨去了稚嫩,代之以坚韧。他们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把根深深扎进祖国的西部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