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幸福感从何而来②】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的背后
访问量:968

编者按:  2023年底,嘉峪关市获评“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11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上榜城市。  “最具幸福感”是人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嘉峪关因企设市、因关得名。一关一企,说尽了嘉峪关这座城市曾经的一切。近60年巨变,嘉峪关市这座总面积仅为1224平方千米的精致小城,主动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从一企独大到多业并举。2023年,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382.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甘肃省前列,谱写“产城人”协同发展新篇章;  ——从戈壁荒滩到生态绿洲。2023年,嘉峪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58%,绿化覆盖率41.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从文旅“加速跑”到升腾城市“烟火气”。2023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发展“硬支撑”,市民畅享文旅发展红利;  ——从兜底民生到“嘉和善治”。财政支出80%投向民生领域,教育、医疗等多项指标走在甘肃省前列,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全部下沉城乡社区,成功构建了“10分钟政务服务圈”。  “建设管理双发力,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嘉峪关市委主要领导的这句话道出了近年来嘉峪关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方向。而嘉峪关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战略凝练,即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福六个典范,则进一步廓清了幸福一以贯之的未来实施路径。  即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嘉峪关:幸福感从何而来?”系列报道,探寻“天下第一雄关”所在地嘉峪关市的幸福密码。  央广网兰州5月18日消息2023年,嘉峪关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为97.48%,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据了解,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从河湖整治、生态保护、防污攻坚等多个维度对各市州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旨在准确获悉公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嘉峪关市雄关广场新貌  2023年,嘉峪关全市新增绿地面积470.17公顷,改造完成3个城市“口袋公园”和3条道路绿化景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1.03%;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83.3%,PM2.5浓度均值19微克/立方米,为全省最低;全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2,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绿水长流、空气常新、青山常在,良好的生态逐渐成为嘉峪关市民的生活“标配”。  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众满意度的背后,是嘉峪关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探索实践。“要在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全力提升生态功能品质,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持续强化污染防治,让嘉峪关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嘉峪关市委主要领导说。  精心呵护 碧水穿城增“颜值”  城依河而生,河穿城而流,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也是嘉峪关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讨赖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掌,全长370公里,流经嘉峪关40公里,是嘉峪关市地下水水源补充、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生态绿化的唯一河流水源。从2010年开始,嘉峪关市累计投资12.8亿元对讨赖河进行综合治理,以前砂石堆积、尘土飞扬、河道干涸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6.5公里“秀水绕城城如画、一步一景景醉人”的讨赖河风情线。

讨赖河风景旖旎  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丽幸福河湖的新期待,嘉峪关市采用“清洪分治”治理模式,构建从外到内“林堤滩水”连续的自然生态格局,讨赖河嘉峪关段成为全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第一批4个试点中首个通过验收的示范河湖。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建设讨赖河生态治理面积254.56万平方米,湿地水系面积28.41万平方米,综合治理讨赖河南岸河滨缓冲带水土流失面积1036.82亩;修建两岸堤防26.15公里;完成堤顶道路硬化、两岸生态绿化、灯光亮化13公里;建设跨河桥梁3座并与乡村道路相连;建成南湖文化生态园、讨赖河生态园、明珠文化生态园。至此,一条湖光山色、河岛相间、林水相依、公园点缀的幸福河奔腾在雄关大地。  “既能看到雪山,又能看到水,还能看到音乐喷泉……讨赖河边成了我们锻炼身体、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家住南湖社区如意庭院的居民李淑华说。

讨赖河生态公园  绘就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嘉峪关市立足河湖实际和管理现状,编制了“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将境内6条河流、15座水库、1个天然湖泊全部纳入工作范围,逐一制定问题、目标、任务、责任清单,明确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综合功能提升等方面保护治理措施,不断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标准。同时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切实扛牢管水治水责任,2023年累计巡河1455人次,主要河流、湖库和重点河段巡查覆盖率达100%。  “城市水环境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嘉峪关从源头进行管控,全流程全要素保障水环境安全。”嘉峪关市生态与农村环保站副站长张璟尧介绍,该市同步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全面强化涉水企业和周边水环境问题排查,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实现了水环境全过程精准监管。目前,辖区范围内无入河排污口、无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工业园区废水全收集全处理,酒钢冶金厂区废水“近零”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全部再生用于城市绿化,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纵深挺进 蓝天白云提气质  站在西部明珠气象塔上眺望,看云朵随着气流缓慢移动,碧蓝的天空与绿水、远山形成一幅山水画,十分惬意。“现在嘉峪关的天很蓝,空气也很好。”不少市民纷纷表示,只要是晴天,嘉峪关人在朋友圈晒“雄关蓝”已成为常态。

西部明珠气象塔  2023年,嘉峪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3%,PM2.5浓度均值19微克/立方米,较2022年PM2.5浓度均值下降1微克/立方米,为全省最低。“好天气要一天一天地去争取,PM2.5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治理。”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刘芳表示,嘉峪关因地势平坦,地处戈壁荒漠,气候干燥,因气象影响导致扩散条件差,本就容易导致内源积累,四季均为环境空气污染高发期。同时随着大气治理不断深入,减排空间也在进一步收窄,越往后的骨头越难啃,“每一微克”的下降都要付出艰辛努力。  为做好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甘肃省嘉峪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制定了24小时的值守人员安排表,沙尘天气过境时及时向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报送沙尘天气监测信息,沙尘天气过境后及时分析污染程度、污染成因和污染过境时间,做到污染过程全监控。  同时,嘉峪关市充分运用180套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控设施、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走航监测、现场巡查等“人防+技防”措施,重点做好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尾气四类污染源排污监管;开展煤炭市场专项检查,完成煤质抽检100批次,合格率98%;加强扬尘污染源头防控,全市施工场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城市道路湿法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

高压清洗车正在清扫路面  “现在嘉峪关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空气新鲜又清爽,我们感觉很幸福!”嘉峪关市民张阿姨说。  蓝天常驻、空气常新,是生态环境好坏的硬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作为嘉峪关市的支柱企业,酒钢集团也在加码推进一系列“绿色”项目,加快钢铁产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度,不断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鱼新科表示,酒钢公司污染防治科学化、精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对嘉峪关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贡献不小。  2023年5月8日,酒钢新建1号焦炉产出第一炉焦炭,7月20日,酒钢新建2号焦炉产出第一炉焦炭,标志着酒钢1号2号焦炉优化升级建设项目焦炉系统全部建成投产。  “排放限值降低了近30%。”酒钢公司本部1号、2号焦炉优化升级建设项目环保主管刘军孝介绍,新焦炉全面加强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控制,新建33个焦煤筒仓等设施,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同时采用干熄焦余热回收发电等技术,年工序回收能源折合标煤量119701.29吨,能效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

酒钢集团俯瞰图  嘉东料场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炼铁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炼铁厂烧结机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等相继建设……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酒钢集团正坚定不移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派。2023年,酒钢集团总投资9.76亿元,实施环保项目15个,全年能耗总量较计划降低4%,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  “实施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鱼新科介绍,嘉峪关市近三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4亿元,在全面完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础上,投资184亿元实施39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大幅减少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2023年底,嘉峪关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分别达到1567吨、659吨、2967吨、374吨。  推窗见绿 生态宜居家园美  近期,走进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三湖水,一片绿”的特色风光映入眼帘,绿柳环绕着纯净的湖面,渔鸥、红嘴鸥等候鸟嬉戏于碧波之上,引得休闲散步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  “以前最害怕春天,沙尘过境把天空染成红色,猛烈的强风常常使人站不稳而跌倒,但我现在最喜欢春天,城市处处花草繁盛、绿树成荫,大大小小的公园里设施齐全,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锻炼身体,心情非常舒畅。”市民马女士告诉记者。

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城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这是嘉峪关市民对嘉峪关市生态环境的一致评价。然而,对于地处戈壁内陆的嘉峪关,满目绿荫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在这里,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都难。”嘉峪关市林草局高级工程师刘雁介绍,嘉峪关市荒漠戈壁占总面积的90%以上,平均降雨量106.28毫米,蒸发量1767.3毫米,土壤保水性差。同时,戈壁地质导致树木难以扎根生长,因此在这里大规模搞绿化困难重重。  “植绿、护绿、爱绿,是嘉峪关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正如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园林绿化大队队长彭燕梅所说,嘉峪关人用实际行动在戈壁滩上种出一个绿色城市。自1995年开展“绿化年”活动以来,嘉峪关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园林绿化的积极性,建水线、换土壤,全市义务植树2346万株,形成点线面、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与此同时,嘉峪关市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导向,打造绿美街道,建设绿道网络,推进绿美社区建设,相继建成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关城景区等一批上规模、聚人气、生态效益良好的精品公园工程。  “一个集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小区绿化、街头绿地于一体,传统与现代交融为特色、量与质并举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已经成形。”嘉峪关市林草局局长王丽红说。  截至目前,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嘉峪关市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58%,绿化覆盖率41.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城市生态廊道达标率100%、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80%以上。  “在巩固好现有造林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刘雁介绍,下一步嘉峪关将运用更多的科学技术提高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加强城市立体绿化、图案绿化及沿街造景,让城市更添现代化都市气息。

居民在酒钢公园里排练歌曲  同时,嘉峪关市以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为抓手,持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改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嘉峪关市园林绿化大队副队长齐永刚介绍,在建设过程中,该市将区域特点和本地特色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做到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同时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合理设置游园步道健身服务设施等,让“口袋公园”兼顾休闲、健身、社交等功能。  按照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个游园的原则,2024年,嘉峪关市将完成西域花园、建设西路2个“口袋公园”和朝晖小区等10个社区花园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将绿色融入百姓生活。  水越来越清、天越来越蓝、地越来越绿……嘉峪关市生态文明建设挥出的厚重之笔,淋漓尽致描绘出最美的生态画卷,而以绿色指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必将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让人们的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