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公众投身低碳生活行动力
访问量:516

随着2024年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的到来,“绿色低碳,美丽中国”再次引发关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生产端的持续发力,还需要生活端的有力支撑。低碳生活不仅是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的社会基础,更是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综合体现。  促进低碳生活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为低碳达人,宣传教育不可少。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地球资源日日少,节约用电不可少”“节能需要你我他,节水节电靠大家”……事实上,这类宣传标语似乎随处可见,但是对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却远不如预期,知易行难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人们践行低碳生活呢?来自“你、我、他”的不同信息框架能发挥不容小觑的功效。  巧用社会对比信息,激发低碳生活行动力。当一个人获得“他人”都在实施低碳行为的社会规范信息时,或者发现自己的低碳行为结果不如其他人时,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并寻求社会认同,会主动实施低碳行动。例如,将居民用能量信息与其邻居的对比结果与账单一起反馈时,会比传统的账单反馈产生近15%的节能效果。将群体之间用能信息的排名,持续反馈给群体成员时,比单纯告知他们自己的节能信息能产生超过17%的节能效果。  因此,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在宣传教育中增加社会规范信息,让人们知道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在实施低碳行为,通过群体参照心理激发低碳行动力;另一方面建议鼓励能源企业在提供个人用能账单时,增加其与邻居或同事的对比信息,巧用来自“你、我、他”的社会对比信息,激活社会比较心理。这在促进低碳行动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一种低成本且高收益的低碳生活促进方式。  善用环境贡献信息,夯实低碳生活持续性。一项关于家庭节电的实验研究发现:环境贡献信息比金钱收益信息更有利于促进低碳行为。相比告知人们节电为自己省了多少钱,当人们知道自己节电相当于为社会“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种了多少棵树木”时,他们的节电表现会更好。  这种贡献社会的“利他心理”正是生态文明素养的核心。与为自我争取金钱利益相比,当人们在为他人付出时,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满足和幸福感,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个人明确感知到自己的低碳行动付出能够为他人、为社会、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实质性贡献时,会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这会使其更愿意关注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从而主动实施和强化低碳行为。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推动企业在反馈消费账单时,在传统的价格数量信息基础上,增加环境贡献信息。比如,本次消费减少或增加了多少碳排放,种了或砍了几棵树等。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低碳行为与环保贡献的直接关联,从而形成低碳生活的长效机制。  小信息蕴含大能量,小小信息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内涵。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巧用来自“你、我、他”的信息对比,以小信息撬动大社会的低碳转型,让绿色低碳成风化俗,让节能环保蔚然成风,共同绘就绿色低碳、美丽中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