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港中坪村:种在春天里
访问量:34384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  习近平随后来到种粮大户戴宏家中,察看农机具和春耕物资准备,并前往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  一个多月过去,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秧苗长高了不少。  村民告诉记者,秧苗正在移栽到大田。  “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戴庆伟是港中坪村的种粮大户,他家种了120多亩水稻。  “按照每亩1100元左右投入和2000元左右产出计算,每年能够收入十几万。”戴庆伟向观潮君算了笔账。  戴庆伟介绍,村里有4户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最大的种植户是戴宏,种植了480多亩。  “现在田越种越多,人却越来越轻松,种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戴宏说。  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戴宏购买了新机具。过去,一家人最多种50亩地,如今,他承包了480多亩水田,不仅提高了耕种面积,更提升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收入。  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现在的农民早已不再是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村民还告诉记者,近年来,谢家铺镇还通过推平田埂的方式,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这方便了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在田间作业,大幅提升了种田效率。

▲3月19日,在港中坪村,村民驾驶农机翻耕田地。  “如今,全村近千亩稻田均实现了‘五统一’。”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介绍,即统一良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  同时,村里积极鼓励种粮户利用田埂种植大豆、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  “这样,我们的双季亩产能够达到1152公斤,绿肥种植还减少了化肥使用,降低了成本。”段德喜说。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正在以港中坪为代表的广大农村不断融合。  2023年,位于洞庭湖区的常德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当地粮食生产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有“洞庭粮仓”之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港中坪村位于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的核心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单元。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  “总书记十分关心粮食生产,问得很仔细。”村党支部委员代丽平和种粮大户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  “总书记问了村里种粮户种了多少亩水稻,种的是不是良种,是不是机械化生产,产量怎么样,米质好不好,早稻与晚稻的价格差距大不大等。我们所关心的,总书记都问到了。”戴庆伟说。  戴庆伟对总书记强调的“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总书记把我们放在心上,种粮有钱赚,大家越来越有干劲了!”  村干部把更多脚印留在田埂上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基层干部是确保早稻“双稳”的一线“战斗员”。  最近几天,段德喜和往年一样,忙着和村干部查看土地墒情,商量着田间管理。  但跟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港中坪村的村干部们不再需要打开APP、小程序,记录和上传工作“印记”了。  “我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从之前的四五十个精简到了现在的四个,事情照样干,工作效率高了,形式上的负担少了很多。”段德喜告诉观潮君。  “以前交办下来的事情多,大家忙得脚不沾地。”段德喜介绍,基层减负后,少了“文山会海”,村干部由坐班制改为值班制度,村部只留1名工作人员,大家有更多时间下沉到群众中去。

▲村党支部委员代丽平在种粮大户戴庆伟的田边与其沟通春耕情况。  观潮君前不久在港中坪村采访时,代丽平正行走在田埂上,查看着各家各户水田翻耕等情况。  在黄绿交织的油菜花海中,旋耕机在田间来回作业,将油菜和紫云英翻耕进土中,沤成肥料。  这里的油菜并非榨油的食用油菜,而是村民用来给土壤和水稻调节营养的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在戴庆伟家的田边,望着轰鸣的旋耕机,代丽平嘱咐道:“你这些水田翻耕得抓紧了,尽快翻耕完才存得住水,绿肥也才能够发酵得更好……”

▲基层减负后,村干部们有了更多时间“沉下去”。图为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走访村里的常盛电子厂,了解其生产情况。  村干部下到田间地头的“动力”更足了,是因为“负担”减轻了。  为了切实推进基层减负赋能,港中坪村所在的鼎城区,区委专门成立了基层减负工作专班,派出9个调研组深入镇村两级开展走访调研,并将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七多”,即文山会海多、表格填报多、督检考核多、交办任务多、村部挂牌多、开具证明多和微信群多,并据此开具了有针对性的“药方”,切切实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常德市在村开展“十减”行动,把村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  “十减”包括减标牌、减证明、减拍照上传、减坐班时间、减会议、减报表材料、减“督检考”事项等。

▲留守值班的村级事务联络员蔡洁,用手机为村民办理养老金核验申请。  减负的结果,直观地体现在诸多事物由“多”向“少”的变化中。  在港中坪村,村部挂牌少了,最多的时候有38块,现在只有12块;出具证明少了,原来最多的时候有一二十项,包括死亡证明、出生证明等,现在都不用了;职能部门交下来的事少了,比如拍交通违法照片上传APP这类事情,现在都不用干了。  瞄准打造花园型村庄  面对村民们高涨的生产热情,村支两委及时响应,段德喜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走家串户,扎根田间地头做好服务。  常德市鼎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强说,港中坪村的实践证明,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上,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

▲如今,村民们办事方便多了,很多的事情在村里就能解决。  港中坪村的脱贫户戴安建家中有5亩水田,前段时间成了他的“心病”。  原来,今年过完年,戴安建想外出打工,但当时已近春耕时节,如果不能及时耕种,田地就会荒废一季。  今年来,村干部的走访频次明显密集,也正是在走访中,了解到了这个情况。  “我们主动联系他,问清楚情况后,劝他不要太担心,后来协调村里合作社承包了他家水田的耕种收作业。”一位村干部说。  这让戴安建这下安心了:“有村干部支持,我现在是种田、打工两不耽误了。”  服务不仅在田间地头,段德喜说,村干部还经常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家务。

▲如今的港中坪村,村容整洁秀美,大家有了新目标,正着力发展为花园型村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港中坪村不仅水田全部种上双季稻,新种的200亩油茶全面挂果后,每亩能增收5000元。村里引进了电子厂,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我们港中坪村种植的水稻米粒饱满、嚼劲十足,适合制作远近闻名的‘常德米粉’。”代丽平介绍。  大家如果吃一碗常德米粉,其原材料就可能来自港中坪村。  而村里的产业也越办越好。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8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万元左右。  “现在,全村拧成一股绳,面向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段德喜说。  2022年,港中坪村获评“常德市美丽乡村”。如今,村里有了新目标——发展为花园型村庄。  “总书记的叮嘱,我们要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天,段德喜和大家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一点一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进一步谋实增收举措,抓细稳粮环节,鼓足干劲“夺高产、争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