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我学曹公,十年一剑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访问量:069

转自:中国妇女报

人物简介:胡玫,着名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其代表作品包括电影《女儿楼》《孔子》《进京城》,电视剧《雍正王朝》《汉武大帝》《香樟树》《乔家大院》等。曾多次获飞天奖、金鹰奖及“五个一工程奖”。

在今年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胡玫导演带领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主创团队惊艳亮相红毯,成为现场焦点。被称为“男人戏中的女性导演”的胡玫,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出多部气势雄浑的历史题材作品,曾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视高潮。此次她携新作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与惊喜。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后,胡玫接受了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记者的专访,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心得——      ■ 口述:胡玫   着名导演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用电影语言描摹我的童年之梦      拍摄《红楼梦》的念头源自我童年时期对这部文学巨着的喜爱。记得在我九岁时,影视文化还未普及,书籍也不易获取,妈妈在床底珍藏的一个书箱便成了我的珍宝。我不知道母亲是否阅读过里面的书籍,但这个书箱的确陪伴我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尤其是那本《红楼梦》几乎被我翻烂了,它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遐想和憧憬,我仿佛与大观园中的孩子们进行了心灵的交流,这种奇妙的亲近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多年后,我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在第一堂课上,导演系的老师就告诉我们:“你们要知道,所有文学描写的内容,用电影语言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对电影语言的懵懂。接着,我便开始探索电影语言的最大承载力,即如何将文字语言转换到大银幕。同时,我也思索着将《红楼梦》这部文学巨着搬上大银幕的可能性。      将千万人心中的经典之作搬上银幕,重点是要将其进行具象化的呈现。这个过程需要将你所有的人生经验、审美观点、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人性的看法都凝聚在演员的眼神、身段、形体以及剧情的建构中。而情节的构建又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反复转换和筛选。多年来,我的脑中总是不断浮现这些图景。      我从前辈们对《红楼梦》的改编和具象化呈现中获得许多借鉴。除了传承下来的画本外,《红楼梦》有将近40多部现代影视作品。当时的电影人带着将浩瀚的文学巨着搬上银幕这样一种梦想,仅仅在1946年,就有4部关于《红楼梦》题材的电影诞生。其中,我最为心仪的是于1962年上映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影片中徐玉兰和王文娟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演绎已成为经典范本,她们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唱腔和表演功底,也将人物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版《红楼梦》打动了我,也使我建立了信心。我想,为什么古典传统戏曲形式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我是否可以用现代的电影语言、科技手段在大银幕上展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红楼梦》呢?      我知道,只有更深入地理解原着,才能更好地进行改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断地研读《红楼梦》,在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感悟。并在创作初期,与多名知名学者,如蒋勋、白先勇、胡德平、曹雪芹协会主席和王蒙先生进行了深入地交流,研读他们的专着,尽可能地汲取他们的智慧。      除此之外,我在之前已经有过拍摄电影《孔子》的经验,这让我获得了信心。因为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深邃的思想和深远的影响是电影艺术难以呈现的。我们经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并取得了票房过亿的成绩。虽然这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它让我释然了,原来我是可以做到的。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跨越了18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策划筹备,演员的海选、集中培训,大观园的设计、建造等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充满了挑战,也遭受了非议。我理解观众对《红楼梦》的热爱,他们的期待和批评都让我感到压力,但同时也带给我动力。我将儿时的梦想拍摄完成,从最初的上、中、下三部曲,再到上、下集,最终凝练成一部时长2小时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对于曹雪芹名着《红楼梦》的改编,已是时下热潮。有歌剧、京剧、话剧、舞剧和芭蕾舞等多种形式,呈现方式非常丰富。每个创作者都穷尽智慧以独特的视角诠释这部经典作品。我认为,创新始终是艺术创作的主题,我们不应停步,也无须仰望过去的辉煌。每个时代都应该留下当代人对经典作品理解的痕迹。      18年的创作过程并不算长,曹公写红楼也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未完成。如果能够再给我10年的时间,我还可以继续。      从《女儿楼》到《雍正王朝》的创作蜕变      我从不惧怕挑战,因为在我创作之路上,挑战始终如影随形。      记得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我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而我的同学陈凯歌、张艺谋、张军钊却早已在电影界大放异彩,他们的作品《黄土地》《一个和八个》不仅取得了成功,更是让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由此确立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格局。当时的我被分配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从场记开始做起。幸运的是,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起用年轻人的热潮,我们的厂长萧穆找到我说要成立青年摄制组,让我们自己去选题材、选剧本、搞创作。我想,我的同学们既然都选择了宏大题材,那么我作为一名女导演应该发挥自己的特点。当时,着名导演谢晋、黄健中、谢飞都拍摄过一些女性题材的电影,他们所勾勒出的女性形象堪称经典。而我试图避免男性导演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聆听、理解和表达女性内心真实世界的复杂与多元。此时,我的同学李晓军导演恰好向我推荐了海军政治部歌舞团女作家丁小琦的处女作《女儿楼》。当我读到她的这部作品时,一种亲切、真实、质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被深深地打动,于是拍摄电影《女儿楼》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这部影片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一个野战医院女护士成长的故事,她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面临着情感释放与克制、个人前途与家庭的复杂抉择。影片探讨了女性在成长中的自我认同、选择与牺牲等主题。我尝试以一群女兵的形象来完成我对于女性视角的诠释,以女性的眼光审视世界。最终《女儿楼》获得了认可,被当时的国际影评界评为亚洲第一部女性电影。我也因此而跻身中国第五代导演行列。      凭借《女儿楼》踏上导演的职业道路后,我就开始考虑接下来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当时有很多声音会说女导演拍出的女性作品更加细腻、动情、自然……但我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女性题材的电影,我始终认为不应该因为性别而为自己设限,无论是男性导演还是女性导演,都要通过作品去打动观众,而这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具有人性关怀和社会意义。      这就不得不提到《雍正王朝》。虽然它被归类为所谓大气磅礴的男性题材作品,但是我在拍摄的时候并没有受到这种特定题材的约束。我就像作家一样,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是跟着人物走的,去设想将年羹尧刻画成一个什么样的战将,将张廷玉刻画成一个什么样的儒臣。当你把这些人物都剖析、梳理过之后,就搭建好了剧中的人物架构。      其实,在《雍正王朝》中我们拿掉了整整9集的“感情戏”,以刘茂林与苏舜卿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虽然其情节扣人心弦、女性人物刻画丰满,但因这部剧的主题是“当家难”,而感情线则与之偏离,不得不将其割舍。这样的删减尽管令人遗憾,但却保全了这部剧紧凑的节奏感以及家国情怀的主题。      《雍正王朝》的成功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样一部没有拳头、枕头和噱头的戏能够引起如此强烈反响让我震动不已,这也鞭策我继续沿着这条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题材的作品创作之路继续前行。接着,我又拍摄了编剧江奇涛的作品《汉武大帝》,再一次让我收获了“飞天奖”优秀导演奖。后来,在创作我的第三部电视剧《乔家大院》时,我在叙事方式上做了一次转变。这部剧不再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宏大叙事,而是融入了儿女情长,是以两个女性和一个男性的主要人物结构为核心的商战传统大戏,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和情感厚度。      不过,无论创作方向如何变化,在选择题材时,我始终秉承着一个原则:题材必须能够感动我,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要新颖有趣。      近年来,我把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带到了电影制作的第一线,担任了由青年导演创作的几部影片的监制,如《天上的孩子》《花好月圆》和《有你真好》。其中,故事片《有你真好》描述了贵州省偏远山区的女青年创业的故事,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创作工作,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呈现出女性创业者的拼搏精神。今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会与观众见面,这既是圆我年少时的梦,也是一次另辟蹊径的尝试,希望观众会喜欢。      与我成为导演的时代不同,如今,女性导演在电影行业的作品逐渐增多,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意味着会有更多女性视角的作品出现。前不久,我们举办了一次女性导演纪录片的征集活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到了约400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参赛,我想,这预示着女性创作者队伍的强大,并将为电影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女儿楼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胡玫红楼梦导演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