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不只是“一课”
访问量:51296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校园种开心农场,班级分“责任田”,学生当“小农夫”;走进基地,在真实场景中体验种桑养蚕……劳动教育重回校园列入必修课之后,济南市各中小学在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校外实践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如何让劳动教育深入人心、更“接地气”?  “老把式”指导“小农夫”  5月10日,在济南锦屏学校“红领巾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长势正旺。“今天,咱们给黄瓜、西红柿搭架子,帮助攀爬植物长得更好……”生物老师杨馥宁正带领七年级的学生在地里忙活,这项看似简单的农活,实际干起来并不容易,要互相配合,调整好距离、高度、角度。学校的两位绿化师傅作为种地的“老把式”,过来指导操作要领。“这是我们第一次给黄瓜搭架子,很新鲜!”七年级2班的黄佳茜说。  在学校的西北角,两个厨余堆肥箱正在发酵中。杨馥宁介绍,这是学生们利用食堂的蔬菜叶等厨余垃圾、枯枝落叶进行“三明治堆肥”,每年3月开始,经过混合、发酵、腐熟之后,大约两个月就变成了营养丰富的肥料,“变废为宝”撒到种植区,让学生们体验“小农夫”的每个操作过程。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样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劳作的机会。日前,40多名小学生走进济南市玉符河畔的小卿照山林农场,参加农耕节活动。“每个坑栽一棵苗,每棵苗间隔一尺……”经验丰富的农民现场教孩子们如何将一棵棵地瓜苗栽到土里。地里的农活对城市孩子来说,新鲜又陌生。虽然在太阳下忙得满头大汗,但他们依然兴致勃勃。  目前,济南已经共建共享了49所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各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力求在真场景、真任务、真体验中开好劳动教育课。  将劳动观念融入教学全过程  劳动教育谁来教?  济南市钢城区金水河学校初中教学管理部主任李晓茹表示,“最初,孩子们不会种,老师也不太懂,比如如何起垄,我们请了有经验的农民来指导,生物老师兼职劳动老师,慢慢熟悉起来。”济南市天桥区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挖掘人才资源,聘请家长、校外指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300余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形成“专职+兼职+家长导师+特聘工匠”的劳动教师队伍结构。  济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教育是“一育”,而不只是“一课”,劳动教育要全科渗透,将劳动的思想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学效果比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好太多了。”金水河学校的生物老师鞠晓说,现在气温合适,初二学生开始轮流分组做酸奶,将正在学习的微生物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每个学生都盼着上生物课;前不久,学生们从家里带来鸡蛋,用孵化箱在教室里孵化小鸡,后期再带回家认养;校园自留地则让学生们在翻土、种植、养护等全程劳动中,实地了解植物的一生;在秋季,体育组的老师看到冬瓜大丰收,教学生用尼龙绳编网,举办独具特色的运冬瓜接力赛,最大限度物尽其用。  济南锦屏学校通过厨余堆肥、试验鱼菜共生等项目,嫁接生态教育,收获季节衍生出烙葫芦、麦秸画、树叶画等艺术课,各科互相交叉渗透,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劳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非要学生掌握某项技能,而是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济南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也很少接触农活,一些家长更重视成绩,劳动的育人功能被忽略,拍照打卡、家长代劳等流于形式的现象一度盛行。  近日,济南市天桥区可悦小学的学生们接到一项重要的劳动课任务。不到清晨6点,他们便来到学校附近的早餐店、菜市场,探访城市中“最早醒来的人”。四年级三班的张高歌第一次知道,这些餐馆的后厨每天5点就开始工作,而为城市供应蔬菜食材的商贩在凌晨的时候最忙。午饭时,三、四年级的24名学生体验配餐员工作,戴上餐帽为全班同学发放餐盒。五一假期里,还有的孩子跟着快递员爸爸,体验工作的不易。这是该校针对五一劳动节开展的“劳动教育周”活动内容之一,让每个学生走出课堂,亲身经历劳动过程,破解劳动教育中“重学习、轻劳动,重成绩、轻动手”的问题。  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齐鲁师范学院李红婷教授认为,劳动教育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重形式轻体验等现象。国家政策和新课标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导向和实施依据,各地出台实施方案,提出了内容标准和开足学时、建设实践基地、配置专兼职教师等要求。在资源上,她建议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多样化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劳动育人适应性、多样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