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多瑙河畔“钢铁交响曲” 河钢塞钢交出中塞友好合作优异答卷
访问量:2700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4日拍摄的河钢塞钢外景。 李畅摄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4日,在多瑙河畔的斯梅戴雷沃市,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新烧结厂里,黑色的铁矿石经过破碎、分类、烧结等工序,最终成为用于高炉炼铁的炉料。  “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老烧结厂停了。现在运行的新烧结厂,烧的是钢铁冶炼产生的副产品高炉煤气,这是河钢输出的最新节能降耗技术。”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告诉记者。  新烧结厂采用高炉煤气替代天然气,不仅节省了购买天然气的成本,还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环保治理能力,目前粉尘排放量小于15毫克/标准立方米,远远优于40毫克/标准立方米的欧盟标准。此举赢得塞方员工的啧啧称赞。  随着新烧结厂等一批技改项目落地生根,河钢塞钢正朝着“欧洲领先的绿色节能现代化工厂”的目标渐行渐近。2023年,河钢塞钢获欧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颁发的“绿色议程”奖励证书,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资企业。  “目前,河钢塞钢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指标等都达到钢厂成立以来最佳。”河钢塞钢运营总监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说。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4日,河钢塞钢车间内部场景。李畅摄  一个钢厂,幸福了一座城市。  河钢塞钢前身为斯梅戴雷沃钢厂,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然而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和管理不善等原因,该厂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濒临倒闭。  2016年4月,河钢收购斯梅戴雷沃钢厂。同年6月份,习近平主席参观河钢塞钢时说:“我们不需要拍胸脯、夸海口,而是要诚恳、严肃地兑现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承诺的事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更广阔市场、保障当地就业、惠及广大民生,一定要做到。”  以行动兑现承诺,河钢利用自身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把河钢塞钢建设成为欧洲领先的绿色节能现代化工厂。  ——河钢先后派出20多批次、260多人次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深入河钢塞钢产线对生产组织、工艺控制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起底式专业诊断。  ——实施120余项技改项目和高炉煤气回收柜、新烧结机等新建项目,显着提升河钢塞钢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6年以来,共组织举办15期来华培训和9期境外培训,覆盖员工近2000人,使河钢塞钢一批普通员工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把河钢国际嫁接到河钢塞钢,保障了多元化、低成本、稳定的优质原材料供应。把河钢德高导入河钢塞钢,利用其遍布全球的5万多个客户资源,使河钢塞钢产品市场由原中东欧地区快速拓展到了全球。  8年春华秋实,8年携手共进。时间记录下这样一个个标志性时刻——  收购仅半年,河钢塞钢就实现扭亏为盈;  2018年,河钢塞钢跃居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并连续4年保持第一;  2019年4月,河钢塞钢中方管理团队获得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  耀眼的炉火,见证了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转变,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而今,百年钢厂重新成为“塞尔维亚的骄傲”。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24日,河钢塞钢工人在检查设备。 李畅摄  河钢塞钢坚持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三个本地化”,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共赢共享典范。  利益本地化,共享发展成果。河钢塞钢把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用于企业扩大再发展、生产设施再完善、员工待遇再提高,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累计投入220万欧元,用于当地道路修建、村庄供水、捐资助学等,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用人本地化,建立互信基础。河钢塞钢的发展不仅使原有5000多名员工有了可靠的工作岗位,每年还为当地提供200个新就业岗位。斯梅戴雷沃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的工作与河钢塞钢有关。  文化本地化,凝聚发展合力。河钢塞钢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与当地员工和社会真正融为一体。尊重企业原有习惯,保留员工困难家庭救助基金,每年为职工家庭学龄儿童准备书包文具等。文化的互学互鉴,凝聚起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河钢塞钢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15日,河钢—贝尔格莱德大学钢铁绿色制造联合实验室揭牌,双方将聚集全球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致力于把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典范,推动河钢塞钢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15日,河钢与西门子在贝尔格莱德签署共建塞尔维亚钢铁公司数字化绿色化工厂项目合作协议,致力于把河钢塞钢打造成欧洲最具竞争力的全流程绿色智能化钢厂。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4月16日,河钢全球绿色智能供应链合作大会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河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探讨钢铁未来发展之路。  美丽的多瑙河畔,“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河钢乐章跃动着激昂的时代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