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深度融“长” 加速向“新”
访问量:512

一根根钢筋经过弯曲、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被制成预制梁,并在提梁机、架梁机帮助下,被架设到墩台上……午后,宁马城际铁路制梁场繁忙如常。据悉,这条通勤铁路建成后,南京、马鞍山两市中心城区车程将缩短至30分钟。这是马鞍山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又一生动实践。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皖东、横跨长江,因矿兴钢、因钢设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马鞍山充分借势、加快发展,并发挥比较优势,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同时,锚定转型目标,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度融“长”、加速向“新”,使得昔日钢城再立时代潮头: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生态、文旅等“软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全省第一……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正变成“实景图”。

建设中的宁马城际铁路。储灿林摄  融“长”:紧抓“最大机遇”  前不久,马鞍山市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围绕干部能力提升、产业协同等六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举措……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马鞍山紧抓“最大机遇”,始终把“牵手”南京,作为深度融“长”重要路径。  交通相连,产业相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任职以来,李明就没闲过。身为马鞍山市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几乎每周,他都会赴外地招商引资。  “我们承担着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招商引资等工作。”李明说,如今,博望新设的经营主体中,有七成来自沪苏浙。  记者注意到,马鞍山的融“长”、特别是产业方面,既是顶层设计使然,也是一种市场自发行为。

东科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东科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制的电源管理芯片应用于各式充电器,客户中不乏华为、小米等知名企业。几年前,公司把生产线从深圳搬至马鞍山经开区。  “落户马鞍山,除了看中要素保障、营商环境,还因为马鞍山地处长三角腹地。”据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张磊介绍,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产业链完整、技术先进,“绝大部分技术攻关、产业协作,都能在区域内完成。”目前,东科半导体在马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达产后年产芯片10亿颗。  “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激发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马鞍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斌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马鞍山将继续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上更加深度融入长三角。

马钢交材车轮自动检测线。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向“新”:实施“双轮驱动”  对于马鞍山高质量发展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筑起了巨大红利,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则孕育着不竭动力。  向“新”而行,马鞍山“双轮驱动”,其中一“轮”便是科技和产业创新。  今年1月1日7时23分,我国整列装用国产高速车轮的“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G364次从武汉站驶出,标志着马钢研制的高铁车轮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  60多年前,马鞍山因钢设市。今天,马钢仍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在马钢交材中国辗钢车轮展示馆,跑出时速350公里的中国复兴号高速动车轮模型、填补国内在地铁车辆上技术空白的绿色环保车轮模型等,把企业创新实践娓娓道来。  作为国家认证的资源再生型城市,马鞍山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上。  位于这里的欧冶链金是全球最大的废钢再生企业之一;山鹰国际是造纸行业头部企业,原材料以废纸中的再生纤维为主,每年能保护约40万公顷森林资源;布局博望的顺博合金在再生铝领域中举足轻重……  科技和产业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双轮驱动”中的另一“轮”。  当下,安徽在工业领域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这也是倒逼企业向“新”而行的重要举措。这项改革,正是对马鞍山亩均效益评价等做法的推广。  “早在2019年,我们就遴选一批优质工业企业开展试点,第二年推广至全部工业企业。”马鞍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陈建生说,改革成效立竿见影,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23.6万元,较改革前几乎翻了一番。

马鞍山经纬回转支承车工王书君正在进行技师评定考试。朱青摄  “黑手套”员工,是对厂矿一线工人的形象比喻。他们是产业创新的有力支撑,但囿于学历等制约,难以评职称。  改变发生在2022年,马鞍山提出,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证书、唯身份”倾向,把评价权交给企业。得益于此,到今年初,当地近2000名“黑手套”员工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  华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的夏玉华就是其中一员。“评上高级工后,企业给涨了工资,还奖励两千块钱。”40岁出头的他,第一时间把微信签名改成“咱的春天到了!”  创新,创造一条条新赛道。改革,改出一片片新天地。

美如画的薛家洼。储灿林摄  对标:坚持“软硬兼施”  深度融“长”、加速向“新”,而今,马鞍山坚持“软硬兼施”,等高对标沪苏浙城市。  一边,马鞍山从生态、文旅等方面入手,提升城市“软环境”。  每逢节假日、周末,滨江的薛家洼总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镜头中,江水缓缓东流,江面上,货轮川流不息;江岸边,林木葱郁、绿草成荫……  不远处的南山矿凹山采场,是马鞍山近代工业文明之源,也间接促成了钢城建市。这些年,多方联手,对拥有百年开采史的凹山采场及周边实施环境治理。眼下,昔日的矿坑被一湖碧水填满,一旁的大黄山变回了“大绿山”。  在马鞍山,打卡地还有很多。花山区的创客+文创园,原先是中钢矿山研究院,在专业机构努力下,焕发出新生机。“我们留住工业记忆,注入年轻时尚元素。”文创园运营负责人赵开来透露,园区已聚集文化创意、运动休闲、餐饮娱乐等十多种业态的上百家企业,年接待量500万人次。

夜幕下的创客+文创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另一边,马鞍山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锻造城市“硬实力”,造福造富百姓。2023年,这里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又一次位居全省第一。  坚持“软硬兼施”,马鞍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第一资源”。近两年,马鞍山市新增人口3.4万人。在合肥、南京两座省会的辐射下,实现人口“净流入”实属不易。  “单就某一方面而言,马鞍山或许不是最突出的,但综合考量,这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一位外地高校毕业生道出了选择马鞍山的考虑。宜居宜业,这不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和目标吗?  深度融“长”、加速向“新”,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成绩可圈可点,但前路更加可期。  “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告诉人民网记者,“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考察调研时的殷殷嘱托,将以‘排头兵’姿态,努力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更大成效。”在谈到加速向“新”时,他表示,马鞍山正以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性抓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走出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