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以知史 教以传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侧记
访问量:95274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张哲浩 李洁  初夏时节,十三朝古都西安骄阳似火,草木葳蕤。  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艾玛·纳迪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她相信,伴随着中国这些蓬勃发展的活动,博物馆、中小学和高校等教育机构以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坚实。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第五批12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名单。

5月18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观看“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上展出的汉代古船“丝路一号”。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1、博物馆研究呈现历史记忆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解的是一件曾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亮相的明星文物——杜虎符。”10岁的侯宇宸是文博少年讲解员,佩戴着红领巾的他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地向观众讲解着杜虎符的故事。  杜虎符是秦代的兵符,半个手掌长的杜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一半在君王手中,一半在军事长官手中。凡是要调动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两半相合才能执行军令。“在杜虎符身上还有防伪措施,不容易被伪造。一枚小小的兵符指挥着千军万马,承载了古人独步天下的军事智慧。”杜虎符的故事从侯宇宸口中缓缓道出,他俨然一位小小文博专家。

5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巍巍大秦,气吞万里;浩浩强汉,威加海内。“秦汉文明”系列重磅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大美中国——秦汉文明专题展”,以及2个专题展“城与陵”“技与美”。“我们的基本陈列改变了过去以时间为序策展的方式,用‘大历史+小专题’的方式,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交流互鉴6个板块,立体呈现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介绍。  “妈妈,快看!原来秦人和古罗马人的住处都有浴室。”一位小朋友拉着妈妈的衣角,兴奋地指着“城与陵”专题展的一块展板说。展板上的内容将栎阳古城中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最为集中和设置最为完整的浴室遗址与同时期的古罗马浴场进行对比,让观众在世界历史语境中了解中西文明的相似之处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以展板的方式补充了相关历史文献原文和译文,以及考古学家、文博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是解读文物密码的重要手段,是激活文物生命的关键环节。学者们用研究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通过释读简牍残篇、抽丝剥茧寻觅文物潜藏的信息,为人们打捞回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段记忆。“给游客一瓢水,自己得准备一缸。”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任雪莉笑着说,为了策划这一展览,她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举行社会教育活动展演。光明日报记者 王笑妃摄/光明图片  2、博物馆教育传递文明之光  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3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既是人们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宝库富矿,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身学堂。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南门内的社教展示区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正耐心地教两位女孩编连竹简。简“读”大秦手作体验活动,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青少年打造的“秦”学好问教育研学品牌中的活动之一,青少年在亲手体验学编秦简、撰写文字、以封泥密封中,将会更深入地了解秦朝历史文化。

5月6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参观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陶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如今,博物馆教育也注重分众化设计,力求公平地触达每一类群体。任雪莉介绍,她在策划专题展“城与陵”“技与美”时,把“无障碍”的概念融入展陈设计中,关注到不同群体的需求。记者在“技与美”的香味体验区看到,储存香料的盒盖上,贴心设计了凸起的盲文,说明香料名称,方便视障人群体验。

5月18日,参观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呼和浩特博物馆“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展”上观看展品。 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博物馆里,物藏世代珍,可博览古今事、阅知千秋史。这里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研究回答着人们对历史的叩问,用教育传递着文明之光,不断滋养着人们的灵魂。  《光明日报》  [ 责编:袁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