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九州之首”古韵悠长——冀州博物馆探访
访问量:6399

春季的衡水湖,蓝天碧水,水鸟低飞。  3月20日,记者走进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博物馆,通过丰富馆藏和各类展陈,感受古城的历史脉动。  上古时期,禹划野分州,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作为燕赵故地,是古冀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冀州博物馆馆长刘长雨介绍,河北省简称“冀”,就来源于此。

3月20日,冀州博物馆内的黑石熨斗架。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走进博物馆大厅,一面巨型浮雕墙映入眼帘。浮雕墙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将大禹、冀州鼎、信都书院等富有冀州特色的“文化符号”串联在一起,让人们对冀州历史有了一个整体认知。博物馆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近500件,基本陈列以“九州之首”为主题,通过“文明起源”“煌煌两汉”“纷呈魏晋”“盛世大唐”“宋辽纷争”“明清文华”等8个展区,对冀州各时期文物遗存、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进行了全面展示。  在讲解员夏钰的引领下,记者首先来到博物馆序厅,只见一块块类似纱帐的电子屏幕,构成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些屏幕以声光电的形式,再现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分布范围,展示了九州文化的深厚内涵,科技感十足。参观者置身其中,可以沉浸式了解天下九州的过往千年。”夏钰说。

3月20日,冀州博物馆内的三彩划花牡丹纹腰圆枕。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走廊尽头,一尊造型古朴、纹饰流畅的青铜大鼎十分引人注目。“这是根据相关史料复原的中华九鼎中的冀州鼎,彰显了冀州作为‘九州之首’的历史地位。”夏钰介绍,大禹治水后,令各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一鼎代表一州。九鼎为一圆八方,根据“天圆地方”“冀为中州”的说法,冀州鼎被铸为中央圆形大鼎。  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于冀州设信都郡,初建冀州古城,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发展。记者在衡水市冀州区北关村,曾看到一处绵延数百米的汉代夯土城墙,残垣之上虽然布满枯草,但仍依稀可辨当年的雄壮。  “作为汉代诸侯王的封地,冀州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冀州博物馆展陈的亮点。”夏钰引领记者来到“煌煌两汉”展区,两件黑石制成的文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中一件为造型精美的黑石熨斗架,通高63厘米,底部为正方形,浮雕一兽。其背部承托一圆柱状架体,上面浮雕四只昂首垂尾的虎形兽。熨斗架中间有个孔,是插熨斗柄用的。另一件为通高46.5厘米的黑石豆形器,豆盖上部有一对“亲密”的小鸟,豆柄上浮雕三只虎形兽,底座上浮雕一只俯卧状虎形兽,应是古代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夏钰告诉记者,这两件文物是在冀州孙郑李墓出土的,属于一级文物,其精美别致的造型,充分体现了汉代冀州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佐证了史书中刘姓诸侯王“生居此地、没即葬焉”的史实。

3月20日,冀州博物馆内的卧式人面鱼形陶俑。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西汉经学家秦恭、东晋高僧释道安、北魏政治家冯太后、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唐朝“竹溪六逸”中的孔巢父、近代书法家胡宗照……冀州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如今这些人物故事,以图文或音视频的方式,浓缩于冀州博物馆内。  “东汉时期,我们冀州出现了一位刻苦学习的典型人物,他就是‘头悬梁’的孙敬,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后人,也成为冀州人民崇文好学、自强不息的缩影。”同行的冀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清志介绍,崇文好学是古冀州最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到了明清时期,城内的信都书院远近闻名,书院人才为一时之盛。  幼而求学,长而经商,是冀州自古以来的传统风尚。到了明清时期,冀州商人遍及全国各地,在许多行业中还形成了“冀州帮”。走进博物馆“明清文华”展区,北京琉璃厂“冀州街”、天津卫里“小冀州”等场景被复原。此外,杨寿山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傅秀山的“金鸡牌”鞋油,一批由冀州人创办的老字号商铺,也在博物馆内进行了集中展示,全面反映了冀州人民勤劳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冀州博物馆还设立了非遗文创展区,对田园棉手织布、小燕子剪纸、葫芦烙画、景泰蓝花丝等特色非遗产品进行全面推介。去年以来,冀州博物馆相继策划推出“追寻历史足迹 探访先祖遗址”“千古风流人物,还看冀州”等研学课程,先后接待省内外研学游客1万余人次。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冀州历史,我们还在线上打造了3D虚拟展览,用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经典藏品呈现出来,全面展现冀州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刘长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