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五四青年节漫评④丨“益”起来,擦亮希望的“大眼睛”
访问量:857

编者按:无热血,不青春。在五四运动105周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策划推出“好评中国·五四青年节漫评”专栏,以青春视角诠释百年华章,以掷地有声的担当,书写一个奋进的青春中国。

1991年,摄影师解海龙来到安徽省金寨县张湾村小学采访,偶然间捕捉到小女孩苏明娟那双明亮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照片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苏明娟也因此成为“大眼睛女孩”,她的故事成为希望工程的象征,也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之光。  希望工程,是由中国青基会发起的社会公益事业,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数十年间,希望工程帮助数百万名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为栋梁之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让希望工程持续释放强大的温暖力量,是共青团、中国青基会的光荣使命,也是以青年组织推动青少年成长的伟大实践。  希望工程意在“希望”。它是公益项目,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即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希望,就有改变的可能。  希望工程意在“组织公益”。它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青年组织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作用,聚拢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捐款捐物、助力扶贫等,让更多贫困失学孩子能从中受益。  希望工程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好青年,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学会承担责任、追求梦想。比如,受到帮助的苏明娟,进入社会后将工资捐给希望工程,随后将“大眼睛”版权以30万元拍卖并在西藏筹建“希望小学”,从淋雨的人变成撑伞的人。  随着时代发展,希望工程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它已不仅仅关注教育领域,更涉及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为贫困地区提供全面强大的支持;它已不仅仅是中国公益事业的名片,更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家园。  那张“大眼睛”的照片,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它的精神内涵却永远不会过时。擦亮希望的“大眼睛”,为每一双希望的眼眸投去关爱,只要有希望,就有未来;只要有梦想,就有力量。  文字:刘依琴管风  漫画:陶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