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歌声带来的感动
访问量:6203

转自:中工网  回归歌声带来的感动  音乐综艺《歌手2024》首播即掀起收视热潮,不到24小时累计播放量即破亿。节目频上热搜的同时,也引发了“忠实歌迷”和“路人网友”的广泛讨论。  起初宣传“时隔四年回归”吊起网友的胃口,而后“全开麦、不修音、现场直播”引发歌迷期待;从前几期节目中“外来歌手吊打华语乐坛”的既视感,到韩红、纪敏佳等歌手“请战”,各路“大V”在评论区“点将”……节目产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背后也反映出了观众对优质歌声的期待。  歌手的最大“卖点”是歌声,最重要的“业务能力”是唱功。从节目的初衷和设计来看,无论是取名“歌手”,邀请来自国内外风格唱法各异的知名歌手参与,还是坚持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不难看出其对歌手职业本色的思考和期待。首期竞演的一波三折也印证了这一点——赛前备受期待的那英出色发挥但仅获第三名,实力唱将香缇·莫和“00后”小将凡希亚暂时领先一众内娱歌手,这样的“反差感”带来了“话题度”,让综艺栏目更加吸引人。  以歌会友,回馈观众,难免有竞争和比较,也会有高光和遗憾。在“歌手实力”的大主题之下,这样的讨论是鲜活的、有意义的。比如,央视点评节目时就用到了“扯下内娱遮羞布”的说法,看似“不客气”,但确实道出了事实,不仅路人歌迷“很受用”,也引发各粉丝群体的反思。再比如,有网友开帖讨论“请谁来能救场”,详细分析内娱各位歌手的音域音色特点等等,肯定部分歌手的基本功和努力,也客观指出一些歌手存在的问题。“好胜心”和“荣誉感”同样是一次大浪淘沙,筛选出真正的实力唱将。  近年来,华语乐坛确实滋生了一些“怪现象”:有歌手成名之后荒废唱功,忙于在各类综艺、广告、电影中“露脸”;部分流量明星扎堆来乐坛“镀金”,靠着粉丝支持和“黑科技”加持圈钱;花边绯闻充斥热搜,对歌手私生活的关注超过了作品;“假唱风波”频现,有歌手“不当回事”,还有的“含糊其辞”……从“歌手”到“明星”,尚且算是跨界尝试和商业考量;但从“歌手”自降为“红人”,着实黯淡了职业特色,也难言是对粉丝和观众负责。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需要像《歌手2024》这样的综艺,鼓励良性竞争,展现真实歌声。  在一众关于歌声的讨论中,也存在着一些“小插曲”。有网友玩起了“五旬老太守国门”的梗,将那英描绘成“孤胆英雄”,也有网友据此制作表情包,杂糅进了所谓“爱国情感”。竞争带来讨论,比较激发“玩梗”,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说“内行话”,对于“拉踩”“冒犯”找乐子的个例倒也不必上纲上线,但也要警惕过度营销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为窄化这个友好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竞争不能脱离歌声,情绪也不应带偏节目,凡事都带着“二极管思维”看待,恰恰会让多元婉转的曲调变得单调乏味。  歌手就是歌手,是一个有追求、有情怀、有挑战的职业。挖掘歌手的本质,有益于华语乐坛的长远发展;回归歌声带来的感动,也需要节目组和观众共同维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歌声节目综艺歌迷唱功、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