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拯救少儿歌曲“断代”需要多点发力
访问量:131

“歌曲都是从老歌库里找,适合现在儿童生活的儿歌太少了。”——据5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前段时间,北京一名小学教师带学生游玩时,鼓励他们拉歌,结果孩子们唱的全是网络流行音乐。目前的儿歌市场作品良莠不齐,“灰色儿歌”“恶搞儿歌”“成人化儿歌”等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担忧。  儿歌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童年时代的珍贵礼物。谈起儿歌,不少人马上会想起《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歌声与微笑》……一首好儿歌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一些经典儿歌之所以“经典”,在于其关照到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孩子们普遍共鸣,能在启迪孩子心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传唱经典固然值得提倡,但儿歌断代问题更值得重视。多年来,能大面积传唱的优秀儿歌屈指可数,儿歌的创作已由之前的“断层”危机转化为“断代”之殇。从媒体关注报道,到推出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举办少年儿童合唱节等活动,这一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儿歌创作无力的状况仍难改观。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其一,创作环境逼仄。当下,音乐创作的市场化、功利化倾向较强,一些创作者认为儿歌创作是“小儿科”、缺乏“吸金术”,因而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其二,创作队伍年龄偏大,且创作者仅以自身童年感受揣摩当下孩子的心理,说教内容多、缺乏时代性和时尚元素,作品不受当代孩子欢迎;其三,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未能营造较好的儿歌传播氛围,相关平台建设也不够给力;其四,一些儿歌创作者将目光盯在了“大赛”上,“私人订制”的歌曲往往较“高冷”、小众化,难以得到大范围传唱。  “叫得响”的少儿歌曲难觅影踪,粗制滥造的“灰色歌谣”出现在孩子口中,这显然不利于孩子们价值观的构建,这一问题亟待有针对性地予以破解。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大儿歌创作扶持力度,在政策层面推出激励举措,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创作者充实到儿歌创作队伍中;另一方面,创作者也需祛除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多走进孩子们中间,力争在创作水平上有较大突破。此外,儿歌的传唱需要空间和时间,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儿歌传唱氛围,为儿歌提供成长沃土,让那些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儿歌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童年多一段歌声,未来便多一份希望”——真心希望更多优质的新时代儿歌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伙伴,引导其成为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儿歌断代创作者童年媒体、来自于:上海、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