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戏剧盛宴 展时代新貌
访问量:032

本报记者 桑邓旺姆 张宇 见习记者 卓玛七林   今年3月底,由自治区文旅厅主办的2024年格桑花演出季第一季文艺活动——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文艺演出启动,话剧《老西藏》作为开场剧在西藏大剧院连续演出3天。   话剧《老西藏》以守墓人作为故事的主线,回望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一代代进藏干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西藏解放改革和建设事业,用生命和汗水在西藏的土地上书写老西藏精神的伟大事迹,用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讴歌“老西藏”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话剧《老西藏》面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之前经过三次改版,在一次次精心打磨和反复锤炼下,最终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话剧围绕五个典型人物在进藏、建藏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不断用艺术形式丰富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老西藏精神,鼓舞我们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前来观看表演的市民格桑说道。   2023年12月,西藏大剧院正式上演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原创话剧《老西藏》,标志着大剧院正式开台演出,填补了我区无省级综合剧场的空白。   “话剧里的角色都是有原型的,前期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采访,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再结合舞台需要对角色进行反复打磨,紧接着升华高度,最后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在后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话剧《老西藏》取得成功的背后少不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每位参与创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奋战在文艺事业一线,为我区文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剧团 砥砺前行   2024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迎来了62岁生日。   1962年,上海戏剧学院为我区培养的第一批29名藏族话剧演员毕业,毕业剧目《文成公主》轰动北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莅临现场观看演出并殷切祝福:“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这句饱含期待与祝福的话语,激励着一代代西藏话剧人迎难而上、不断前行。1962年7月,西藏有了自己的话剧团。   回望62年,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上海戏剧学院先后为我区培养和输送了6批专业话剧人才。如今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不仅具备以藏汉双语表演舞台剧的优势,同时积极借鉴学习、锐意创新,探索用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演绎世界经典名剧等文化融合发展之路,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创作推出一大批为观众所喜爱、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的精品力作。   话剧团成立不久,便演出了原创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剧里讲述了旧西藏农奴的悲惨命运,一经演出,让这个还很年轻的话剧团在全国艺术界赢得了诸多认可,该剧也被不断复排和提升呈现,2019年,经过第四次复排的《不准出生的人》在全区巡回演出,引起基层群众强烈反响与共鸣。   自成立之日起,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党的领导,在致力于专业化建设的同时,不忘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当好文化先锋的同时,特别注意保持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文艺作品。这些是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的缩影,也是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体现。   创排精品 走出高原   歌颂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表现进军西藏的大型话剧《冈底斯英雄》、革命历史题材《万水千山》、历史剧《松赞干布》、五幕戏剧《阿古顿巴》、七幕悲剧《斯几比几》……话剧团创作出大量话剧作品,推动了西藏话剧从无到有、从稀松走向繁荣的发展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作品数量上,也体现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有歌颂青藏铁路建设伟大意义的《穿越巅峰》、反映新时期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扎西岗》等代表性现实题材作品不断被创作推出,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新时代,为我区人民创造出一片富饶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打开思路、改变模式,把区外知名创作团队“请进来”,引进最先进的话剧创作思维和工作方式,为西藏的话剧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2年推出大型话剧《解放!解放!》,此后《八廓街北院》《共同家园》《光辉咏诵》《哈姆雷特》等作品陆续推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以责无旁贷的信念承担起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理念,展现了话剧艺术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已正式跻身全国话剧表演团体主体阵营,高原话剧的种子开枝散叶,结下累累硕果。   坚守初心 服务群众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多年来保持着一个传统——送戏下乡。这是话剧团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下到最基层、下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下乡演出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到偏远的村落时,不仅路途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演出场地也十分简陋,很多时候只能在村里的空地上演出,致使大型剧目无法下到最基层,只能多带小戏小品下乡,这也是话剧团每年大力创作戏剧小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们谈起话剧,很多人会如数家珍般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会随口诵出几句经典台词,惟妙惟肖地表演起演员的动作神态。   “基于此,我们每年都要创作大量的小戏小品剧目,不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还要用藏汉双语的形式,为当地老百姓和基层工作人员带去精神食粮。”普布次仁说。   62年间,先后有300余人加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这个大家庭,他们一代代以“在高原生根、开花、结果”为使命,不断突破自我,成为了西藏话剧的主力军。   “对我来说,每一个角色都具有挑战性,诠释角色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更加完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员阿旺仁青向记者分享起自己的演艺心路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话剧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金狮奖、白玉兰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0余个,培养和造就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西藏自治区政府津贴1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代表数十名,在业内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