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孩子描绘信念的“中国红”
访问量:2882

4月18日下午,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内,听完讲解、仔细观察红军东征期间革命先辈使用过的老物件后,“小老师”薛琪洪带着石楼中学237班的57名同学围坐在一起,交流参观感受。      薛琪洪是中国政法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带着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是为了给他们上一堂沉浸式思政课。      热烈讨论后,薛琪洪给孩子们留了作业——续写诗歌《如果明天有颜色》。不一会儿,好几名同学就完成了创作。“如果明天有颜色,那一定是充满信念的中国红,分布在每个角落……”“如果明天有颜色,那一定是纯白色,好让单纯的小孩,在上面肆意涂鸦,描绘属于中华民族的兴盛与繁荣,画出属于世界的蓝天与和平……”      石楼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困中之困”,于2020年2月实现脱贫摘帽,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从2016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累计派送122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到山西石楼支教。这些“小老师”在当地深受各校师生欢迎。      “前些年,县里没有分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我校支教,我们就邀请他们来学校开讲座,给学生讲理想信念,进行励志教育,效果很好。”石楼中学副校长李小龙说,去年,经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当地教体局协调,法大研支团开始与石楼中学建立合作,实施“培德”思政课堂项目,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等10个维度,持续开展思政育人活动。      李小龙介绍,石楼中学的学生大都是大山里的孩子,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大城市知名高校的学生骨干,他们的眼界、理念,对新事物的认知,都比本校教师有优势。而且,这些“小老师”比学生们大不了多少,朋辈之间进行思想沟通更有亲和力。因此,学校重点安排研支团成员在校内给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      “思政教育是多元化的、务实的,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法大研支团成员陈逸婷说,经过调研,他们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基层学校已经认识到了思政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上好思政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想打破这种局面,在支教的有限时间里,带给石楼教育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怀揣这一初衷,在石楼县服务的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同样将思政教育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抓手。      山东大学有4名成员在石楼职业中学支教。一开始,他们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授课,学生并不认可。后来,借梦想导师计划、心巢计划等大思政相关项目,他们叩开了职高学生的心门。      中央财经大学的4名成员服务于石楼县南城明德小学,他们以美育作为思政教育的“磨刀石”,带孩子们跳“少年中国说”的手势舞,带孩子们在“一笔一划”的亲手绘制中,根植“爱家乡、建家乡”的种子。      “我们的优势,是我们不止教课本上的内容。”陈逸婷说,本届支教团的志愿者中,有人参与过大型纪念活动的保障工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等,这些独特的经历,让他们面对学生时讲解得生动真实。      “这样能够让孩子们与外面的世界距离更近,更乐于跟我们聊他们的成长。”陈逸婷说。      在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探索朋辈思政教育新形式,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同时,教学相长,支教团团员们也在基层经历思想“洗礼”。      陈逸婷告诉记者,初来石楼,她被眼前繁杂细碎的基层工作压得喘不上气,在与同学的对比中曾产生动摇,觉得别人已经步入人生正轨,自己可能还在浪费时间。      然而,随着支教工作的推进,这名00后见证了教育从“润物细无声”到“小麦覆陇黄”的改变。      陈逸婷举例,她带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每次上课,都会见缝插针讲一些关于品德、关于成长的故事和道理,常说的一句是“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考试时,有一道题是用“互相”造句,全班同学竟然写的都是“我们要互相帮助”的类似表述。      “我每天说的话,孩子们都听进去了。”陈逸婷说,那一刻自己流下了眼泪。这个插曲,帮她褪去了原来的焦虑。现在,她会在上下班的路上通过观察来印证大学课堂上自己老师讲的论题“基层文化娱乐”,在普法一线中摸寻“法律与社会”的千丝万缕,在社情实践中真正了解“为什么中国离不开农村”。      “所有的学问,只有在基层才能够进一步被深化、被学习。而今,向下扎根成了我的主修课。”陈逸婷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