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萍:智能驾驶已成为消费者购车很重要的因素
访问量:09725

4月25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车展正式开幕。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逐渐摆脱了之前的低迷与动荡,并在产业结构、技术路线、产品形态等方面迎来了新的变化: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蓬勃之势得以延续,品牌与产品的迭代也在不断加速。本届北京国际车展以“新时代 新汽车”为主题,展示了汽车行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以及其为消费者带来的全新的改变。

在新浪汽车专访间,来自不同企业的高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商汤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智能驾驶副总裁 石建萍表示,智能驾驶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很重要的一个要素,虽然还没有提升到前五的要素,但已经是大家关注里的重要因素。从身边很多人的体验来看,用户用过自动驾驶的一些功能之后,会持续地使用,而一旦产生了信任,觉得这个东西好用,他也会不停地给周围的人推荐。

以下为专访实录、新浪汽车:欢迎石总来到新浪汽车专访间,第一个问题想了解一下这次商汤在北京车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技术亮点?

石建萍:这次在北京车展商汤实际上带来的是全新的AI 2.0整体解决方案,有三个比较大的技术突破部分,第一部分是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我们在2023年获得了国际顶级学术会议CVPR 最佳论文的学术成果,之后也是持续地推进了量产落地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在自己的测试车上把它搭建起来,并且能够在一些特别复杂的路况,包括城市的包括乡村小路、城区大的路口以无图的形态能够真正地行驶,在整个迭代过程中,我们发现新的技术路线确实和我们理论推导的一样,技术的上限很高,不像原先基于规则解决这样一些规划控制的长尾的问题。实际上现在通过端到端数据驱动的方案。对于复杂场景应对解决的效率是大幅度提升的,能够提供更好的开车体验——更智能化的体验。

第二个大的部分,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基于多模态场景大脑的大模型座舱产品,初步的方案已经在汽车上成功上线了。基于现在大语言模型的多轮对话,像交流理解能力和文生图的能力,在车内可以实现提任何相关的问题,包括目的地附近有一些什么样的美食、景点等等。甚至也可以提问一些包括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对你做医疗方面的咨询,包括可以做一些文生图的动效,能够把周边场景拍摄做一些美化等等相关的功能。现在我们在云端有一套完整的AI大模型的能力,能够在端侧芯片上做部署和实现,提供座舱的智慧大脑。

第三部分是更智能化的交互体验的方案,通过3D Gaze高精视线交互和3D动态手势交互,能够在车内和车机的交互用更自然的方式,像现在苹果的Vision Pro交互方案类似,通过你的视线最终和手势识别,能够比较灵活地操控到整个的系统。

新浪汽车:实现视线追踪,摄像头都得一直开着?

石建萍:对,本身车内有驾驶员感知的摄像头,会做疲劳风险的检测,当你如果开启一些L1或者L3的功能,也是一个实现功能安全必备的要素,但是车内的摄像头实际上一般来说在车机设计的时候,用户可以把它关上。

新浪汽车:明白,您刚才提到了AI大模型可能是一个更具智慧的大脑,有一个小问题问一下,觉得AI大模型上车之后,能赋予了这个车很高层次的智慧,觉得这个车当赋予智慧之后是驾驶员的朋友还是变成了另一个驾驶员?这两个觉得更倾向于哪一个?

石建萍:面向座舱的多模态场景大脑,带来的舱内交互体验,其实就像是一个驾驶员的朋友,你可以向它提问题,也可以跟他唠嗑闲聊都可以,它会是你的朋友或者助手的角色帮你把比如车内的环境都搭建好,空调都打开,座椅调到合适的位置,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它,你去哪,想知道什么信息也可以问它,其实是你的一个朋友。我们这个自动驾驶的协同实际上就是一个辅助你开车的老司机,能够帮你应对日常的路况,能够解放驾驶,你可以提高专注度,也能让你的驾驶更放松,它其实是帮助你开车的。

新浪汽车:现在商汤的这些解决方案,现在已经覆盖度在哪些产品上量产了?另外觉得哪一款产品最能代表咱们的实力?

石建萍:商汤目前合作的车企大概有30多家,包括广汽、比亚迪、本田、蔚来等等,大概有30多家车企,很多的车型都是我们的客户;在智能驾驶方面,我们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上线昊铂,还有合众哪吒的超级轿跑的车型,我们的方案都是能够做灵活的适配,在座舱这边未来像蔚来、比亚迪、广汽等等这样一些座舱的功能,都是我们联合打造的,里面的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也是我们希望能够去推进和迭代的。

新浪汽车:今天咱们还提出了一个叫真端到端的概念,两个问题,一个是真,真在哪?另外一个问题端到端的场景占大家用车场景的占比大概有多少?

石建萍:首先,真是真在哪呢?原先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基于经典的机器人解决方案,首先要通过相机、通过激光雷达去感知,去看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状态。它有一个地图和定位的系统,知道我在什么位置,地图在什么位置,地图提供道路的导航语义相应的信息。然后会有规划的一个模块,基于这样的信息告诉车辆可能要选哪条路开,要开出什么样的速度,最后是控制的模块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车辆能执行的油门、加速度、刹车等等这样一些控制信号,就是一个分阶段的系统,每一个大的模块又会有很多人为设计的小模块,组成模块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带来的结果这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壁垒是很高的。要解决一个小问题,可能需要拉着很多模块的人一起排查,查着查到你有问题,查着查着发现你没问题了,是别人有问题,是这样一个模式。

现在大家也更多意识到通过模型化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能大幅改进之前像感知、规控这种跨模块的问题,实现端到端的整体解决,像之前的BEV的方案把端到端的输出在投影坐标系下的鸟瞰图下的位置、速度等等。之前也有一些友商们提出过像规控等部分的模块也可以用大模型替代,使用数据驱动的方案,但实际上各个模块之间、大模块与小模块之间交互的窗口还是人为定义的,比如我告诉车辆要去看这边有几个车,再去看有几个人,我可能没有告诉这个系统还有放很多其他的场景信息。其他的场景这样的一些信息就流失掉了,真端到端从最开始的相机接收到的元素信息输入到最后规划的线,都是一个完整的模型,模块与模块之间也是通过特征传递的,就达到了信息无损能够去到下游,下游根据这个海量的数据决定要去看、去利用原始的什么样的信息。端到端方案能够去处理和应对更加复杂的场景,不止看人和车,可能还要看斑马线,还要看一些小孩,还要看一些交警等等这样的场景。

新浪汽车:上车之后使用率,这个咱们有做统计吗?

石建萍:目前一些行业的信息显示,现在智能驾驶这个关键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了,现在还没有提升到前五的要素,但是已经是大家关注里的重要因素了。我也问过一些朋友和亲戚,包括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亲戚,大家真的用过自动驾驶的一些功能之后,会持续地使用,当他一旦产生了信任,觉得这个东西好用,他也会不停地给周围的人推荐。所以我理解大的方向一定是越来越多的人会去用这样一个系统,辅助自己开车和让开车更便利、更高效,我们在这个行业中做的就是通过技术使得这个过程越来越快,使得这个体验越来越好,使得大家的信任感越来越强。

新浪汽车:会考虑我们的创始人或者技术专家、研究人员在社交媒体上跟网友进行互动或者宣传我们的技术产品,分享我们的开发经验等等?

石建萍:我们实际上没有过正式组织大家去做这类事情,我理解大家一直是这个圈子里的技术成员,比如大家在自己知乎都有回答问题,包括也有一些招募等等相关的动作。

新浪汽车:谢谢石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