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企业IPO现场检查比例应在50%以上
访问量:3709

日前,中国证监会在官网公布了2024年度部门预算。预算披露,2024年度将加强对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新三板挂牌公司、IPO企业的检查。在数量指标上,组织部署首发企业检查比例不低于25%。个人以为,这一比例明显偏低,建议将IPO首发企业检查比例定格在50%以上。

资料显示,2023年证监会组织部署首发企业检查比例仅为不低于5%。2024年提升至不低于25%,仅仅从提升的幅度上讲,表面上看并不低。但实际上,相对于新股上市后所出现的众多问题,25%的比例仍然偏低。

近几年来,注册制从试点到在市场上全面铺开。由于上市条件更加包容,也意味着上市门槛的降低,这也导致此前不能在沪深市场挂牌的某些企业,如今堂而皇之拥有了入市“通行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比如新股业绩出现大面积变脸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沪深北市场挂牌新股有313家,从已发布年报或业绩预告情况看,有39家公司的业绩出现30%以上的大幅下滑,占比12.46%,这样的比例并不低。而且,超10%的新股业绩下滑30%以上,既让市场感到匪夷所思,也有点骇人听闻的味道,但不幸却是事实。

另一方面,新股“三高”发行,以及破发等,在如今的市场中已成常态。显然,这并非正常的常态。某些“三高”发行的新股,虽然从市场中圈走了更多的资金,但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表现,却都与其巨额超募不“匹配”。这样的“三高”发行,显然也是值得商榷的。至于说新股破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值得大惊小怪。

新股之所以会出现众多的问题,或既与发行人包装粉饰等有关,也与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没有勤勉尽责,没有尽职调查有关,某种意义上讲,也与上市审议部门没有把好关有关。如此,才造成众多劣质企业借助于注册制成功跻身于资本市场。

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发行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上市审议与注册部门把好最后的关口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开展的现场检查与现场督导,同样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实践案例中,拟上市企业频频出现“一查就撤”现象即是最好的证明。比如某次现场检查抽中5家拟上市企业,结果却有4家主动撤回申请材料,占比高达80%。出现如此现象,或与相关企业欲蒙混过关、浑水摸鱼有关。这些拟上市企业明知不符合标准或上市条件,却意图带“病”闯关,而现场检查也让这几家现出了“原形”。

据统计,从2021年至2023年,监管部门先后抽中99家拟上市企业开展现场检查。而在同期,上市成功的企业或达到千家左右的规模。如果从抽查比例上讲,则只有1%左右。这一比例显然太低。即使是2024年提升至不低于25%,个人以为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对拟上市企业是存在一定的威慑力的,特别是在“申报即担责”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对于现场检查,个人有如下建议。

一是现场检查的比例不低于50%,而不是监管部门所声称的不低于25%。25%的比例明显偏低,也容易产生更多的漏网之鱼。大幅提升现场检查的比例,既可对拟上市企业产生更大的威慑力,也有可能发现更多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也会导致那些欲蒙混过关的企业知难而退。

二是现场检查不能漏过任何一家保荐券商。某券商2023年保荐12家企业上市,结果截至目前有6家企业股价破发,且有两家企业预计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0%。这家券商保荐的企业质量无疑是存在问题的。现场检查不放过任何一家券商,能让每家券商投行都绷紧神经,在保荐企业上市过程中,真正做到勤勉尽责,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把好关,为市场把好关。

新浪简介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