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
访问量:52676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意指“以事物内部要素作为资源动力的发展形势”,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从构成思政课教学的内部诸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处着力,提升思政课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聚焦思政课教学的内部结构要素,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渠道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是其重要组成。其中,教学关系围绕教学的主导者与教学的主体对象展开,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基础。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导者向教学主体对象实施教学的具体要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教学渠道是思政课教学开展的必要场域空间和方式手段,缺少了教学渠道,思政课教学关系的互动、教学内容的实施便都无法展开。教学评价则是对教学结果的审视,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鉴于此,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渠道以及教学评价方面协同着力。  推动教学关系从教师主体转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近几年,“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群体受限于思政课大班教学的客观现实,为保证教学进度与课堂纪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尚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仍有提升空间。为实现新使命要求,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关系,确保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同频共振。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六要”标准,牢记“八个相统一”,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流程推进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彻底性,以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性格特质、思维特性,创新教学互动手段。要灵活运用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互动讨论、研讨交流等传统教学方式,切实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此外,思政课教师要营造师生良好互动的和谐氛围,想学生所思、解学生所惑,既在教师主导中升华教学层次,也在学生主体中实现教学的完成性。  推动教学内容从“知—意”二元转向“知—情—意—行”四维立体。过去一段时间,部分思政课教师因照本宣科、忽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学情的变化向学生生硬灌输价值而引发不满,也导致思政课堂抬头率不高、点头率偏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生硬的价值灌输并不能高效增进学生群体的信仰、信念、信心。“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就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知—情—意—行”的完整逻辑链条出发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当下,除现有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外,还需注重情感培育。情感是认知与行为的链接中介,强烈的正向情感不仅能够激发学子的求知欲,还能够提升其实践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情感激发,增进学生群体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四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设计党史故事,以革命先烈的奋勇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环节,讲述思政课教师自己的人生体悟,引发学生的“在场感”和真实感……当然,知识、情感与价值意志的教育引领,都是为了最终引导肩负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将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具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实证调研、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实践类的教学内容,安排诸如“江南第一燕”“我的韶山行”“百里祭英烈”等实践类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接地气”,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统一。  推动教学阵地从思政小课堂转向“小课堂”与“大课堂”协同育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原有的思政小课堂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法有效承载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思政小课堂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学生听完、记完懵懵懂懂,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导致实际运用迷迷糊糊。只有将思政小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用社会大课堂滋养思政小课堂,占据思政课的理论阵地与实践阵地,才能使思政课建设得更加丰富、更具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因此,注重“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教学阵地从思政小课堂转向“小课堂”与“大课堂”协同育人,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力量,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成为当前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搬到博物馆、红色文化馆、革命遗址等场所,把课堂理论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开发各类“行走的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感和现场感;其二,思政课教学要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生动鲜活的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互动,提高学生“抬头率”、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升问题分析能力,从而以新的教学媒介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联结。其三,要注重发挥校外相关方的协同育人作用,既构建思政课教育与家庭情感教育联动育人机制,实现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又聘请时代楷模、英雄人物等走进“思政小课堂”,引导学生不断领悟思政课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从而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形成“大思政课”育人合力。  推动教学评价从学生成绩结果论转向师生发展过程论。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对于思政课的建设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发现教学的薄弱点和突出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学校可以直观地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提升水平以及思维的发展状况等,进而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进与创新。但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过于强调对教学结果和学生成绩的终极判定,评价模式单一化与扁平化,注重结果评价而忽略过程评价,遮蔽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意蕴。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应当及时作出改变,即更加注重师生发展过程,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以更准确地评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既要重视教学结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也要考量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互动、是否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等。对于学生而言,既要关注考试成绩,也要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思考和感悟,以全方位追踪学生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轨迹。对此,建立师生互评机制,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关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切实反映其在思政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其他教师、教育专家或学生家长等第三方人员通过学生以及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现场听课等多种方式对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进而作出真实评价;完善督导评价机制,设立专门的督导机构或督导人员,定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与节奏、课堂掌控与过程以及学生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在探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守正创新无疑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思政课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阵地与教学评价,才能推动思政课教学彰显独特的魅力,开辟思政课发展新路径、新境界。回顾过去,我们已经在思政课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深入挖掘思政课的内涵和价值,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