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工男”到“文史通”:新西安人罗巍的博物馆奇遇记
访问量:413

记者/李媛 杜鹏 王靖升  工作日内,他是民航业工程师,用严谨的专业度完成本职工作;而休息日,他则变身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用幽默的语言为游客普及文博知识……作为一名文博重度爱好者,38岁的新西安人罗巍十几年如一日,用上万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坚持自己的热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斜杠青年”。

记者初见罗巍时,是初夏的一个清晨,他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手里拿着IPAD,穿梭在西安博物院内。只要扩音器开机,他的身边总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在罗巍看来,遇到不同的游客,需要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为他们讲解,不仅要时刻关注游客的表情变化,也要为他们量身定做“文博知识”,因材施教、因材施讲。用他的话说,这叫与游客“对齐颗粒度”。因为专业的讲解、风趣幽默的语言,罗巍受到了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2004年,罗巍从湖北荆门来到西安上大学,四年的大学时光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古城。在他看来,西安历史悠久,到处都是有趣的历史故事。2005年,罗巍在老师的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走进博物馆,也就从那时起,他心中的文博种子开始萌芽。“我现在还记得在西安第一个走进的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因为从小喜欢历史,就对着展板给同学们做起了讲解,那会纯粹是玩的一种心态。”

大学毕业了,罗巍选择留在了西安工作,也在西安安家。闲余时间,仍然喜欢逛博物馆、看文史资料,用行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文史知识广度。2011年开始,罗巍在各博物馆里做志愿讲解,到2016年底,做了近120期。“那个时候,全国的文博志愿讲解员招募起步不久,而且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像我这样的业务爱好者还是比较少的。”同年底,看到西安博物院招募社会志愿者,罗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因为之前大量的访古学习经历,罗巍的知识储备十分丰富,面试、考核、实习的过程十分顺利。就这样,罗巍正式成为了西安博物院一名志愿者,正式开启了“斜杠青年”的生活。

前几年,罗巍的讲解团里来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小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孩子在提问的时候,感觉比较专业,表达能力也很强,后来得知他在故宫博物院当志愿讲解员,我们现场交流了很多。”孩子回家后,经常跟罗巍请教,罗巍也会发一些文献资料过去。在收到孩子给自己寄的一些博物馆文创冰箱贴小礼物后,罗巍非常感动。“我们做的这些工作,能够给一个个‘后浪’种下文博种子,这种收获是非常有意义的。”罗巍坦言,未来的文博发展,是属于“后浪”的。

“学不完,根本学不完。”交谈中,罗巍多次发出感慨,这也促使他不断深耕文博领域,成为西安文博志愿讲解中为数不多的“高手”。博物馆看展、国保世遗访古、听文化类播客、新讲解方向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转化……除了常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碑林博物馆等文物聚集地讲解,生活中,罗巍喜欢在能抽出的大多数空余时间去了解、深耕文博领域知识,这种热爱无形中也让他从一个爱好者变成志愿讲解员中的“专家型讲解员”。在给游客免费讲解时,罗巍开玩笑地说,“其实我讲解很贵的,一天下来价值5000块”“文物是无价的,但知识是有价的嘛”。

罗巍说,他已经记不清志愿服务时间了,但从2019年电子化签到启用后,罗巍电子记录的服务时间已累计达到1400个小时,这对于有正式工作的他来说十分难得。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罗巍都会抽出时间去博物馆讲解。奋斗在博物馆志愿者的岗位上,收获了一系列荣誉,让罗巍在文博界也是小有名气。在罗巍看来,文博志愿服务并不只是单向的知识输出,它也是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以及对博物馆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不断地深入了解和志愿服务中,也可以扩大知识面,与人分享也是一种幸福。

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每一次访古和参加志愿服务就仿佛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次游走,渐渐发现除了工作与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目睹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文明的碰撞,便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人类历史的厚重感。”罗巍说。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与罗巍的生活和工作特别契合。“基于目前最新已有的研究成果,怎样把自己在博物馆的讲解、课堂上的宣教更好更深的表达出来,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同时,基于考古和文献,会有很多不确定或者有其他可能性的东西,讲解时,罗巍会把这些分析都告诉听众,什么时间谁的观点认为这是怎样的,这样也留给听众思考的空间。

“但对于已经得到业内认可、承认的观点、史实和研究成果,我一定非常肯定的告诉游客,因为志愿者代表的是馆方,我们要正确而清晰的传播研究和教育的成果。”罗巍也时常会去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游客爱上文博,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的讲解喜欢文博、爱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