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内蒙古修文物 经纬承岁月 妙手复华光
访问量:4798

走进内蒙古博物院纺织品修复室,几位纺织品修复师正专注地伏在工作台上,用真空清洁器清理着纺织品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修复室里没有别的声音,只能听见真空清洁器的嗡嗡声。

徐峥正在用真空清洁器清理纺织品文物。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纺织品文物由于其自身材质的特殊性,在所有的出土文物中保护难度很大。这些蛋白质纤维织物在数千年的埋藏中饱受微生物和其他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纺织品受光照、温湿度、氧气等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大,这些都会引起纺织品纤维老化,导致强度降低、颜色褪变以及外观形貌的改变。

“文物医生”的工具。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纺织品文物修复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内蒙古博物院纺织品修复师徐峥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她身前的工作台旁还架着如手术灯般的照明设备。“我们在修复前的第一件事是检查‘病害’,是不是很像医生?我们的患者就是这些古老的纺织品文物。”

徐峥用显微镜检查纺织品。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为文物做好病害记录和检测分析后,还要进行消毒、除尘清洁,有粘连情况的还要揭展,之后再进行真空清洗、平整加固、内包装制作等。徐峥说:“文物修复前的分析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步骤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比如文物的病害情况、文物的工艺和材料,有时候还能推断出文物在到达修复室之前所处的环境等等。我们会做很多的研究、分析和斑点试验工作,然后再为文物‘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做好方案后我们才能正式开始保护修复,最为耗时之一的工序便是纺织品文物平整加固,针对文物残缺、破损部位我们先寻找与原材料相近的衬布及丝线进行染色,让衬布和文物颜色达到最为协调的一个状体,然后再加固修复、整形平整。”记者了解到,到此为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也只是进行了三分之二而已,在纺织品修复后还要继续绘制裁剪图、纹样图,组织结构分析,保护修复档案编写,有的还需要定制外包装,最后还要对修复后的文物储存环境,例如温湿度以及光照等因子进行控制,让文物处于最适宜的储存环境。  前不久,内蒙古博物院纺织品修复室成员一起成功修复了北魏时期的一顶帽子。“这件纺织品表面遍布喷溅状污染,且牢牢地附着在每一根纤维上,修复起来特别难。”  说话间,一旁正在平整文物的史利琴老师直呼“腰疼”。她告诉记者,修复纺织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大多数修复师也因此患上了颈椎病、肩周炎这样的职业病。“平常我们都会很注意保护颈椎还有腰椎。”徐峥笑着说,“其实这些还好,最怕的是有的出土纺织品保存现状岌岌可危,这种时候如何针对每一件文物制定最适合它的保护方案,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内蒙古博物院的纺织品保护修复工作已走过数十个春秋,这些年她们修复了上百件纺织品文物,如今仍在坚持的就只剩下了两位修复师。  “我们现在太缺人了。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周期一般都比其他文物长些,由于缺人手,现在我们的修复周期变得更长了。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个行业,爱上这个行业,加入我们,让这项技艺能够一代代传下去。”徐峥说。  这些修复师们,是匠人,是传承者,更是专注精神的代表。他们对于文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丝织品在方寸经纬中承载的这些岁月,就是经过她们的妙手才再现了昔日的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