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广交”朋友,共享红利
访问量:142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王孝松   4月15日,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本届广交会规模空前,折射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商对中国的信心越来越足。  展会规模创历史新高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  广交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除传统的看样成交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并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及商检、保险、运输、广告、咨询等业务活动,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开放综合性平台之一,备受世界关注。  本届广交会展览面积155万平方米,有2.86万家企业参加出口展,其中新参展的企业超过4300家。本届广交会吸引了众多境外采购商踊跃参会,在开幕前夕,已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9万采购商完成预注册,220多家头部企业和工商机构确认组织代表团参加本届广交会。开幕当天,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比上届同期增长18.5%。为满足企业需要,本届广交会将举办超过600场市场化的贸易促进活动,数量和种类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办好广交会等重大展会。在当前外贸形势下,办好广交会有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本届广交会突出了供采对接、首发首展首秀、设计引领、贸易服务、行业交流等特点,帮助参展企业抓订单、创渠道、拓市场。此外,本届广交会首次尝试设置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海外仓的展示区,有来自11个省份的跨境电商企业和综合试验区参展。高水平展会的举办,体现出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确保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意见》要求,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一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的贸易发展状况好于预期,为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作出重要贡献。  吸引外资是开放领域中的另一重要环节,中国政府也为稳外资作出诸多努力。谋划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强调中国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中国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合作共赢空间,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在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方面,相关部门在2023年开展系列“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主办重点活动20场,带动各地配套活动600多场,促成许多重大项目签约。在各界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规模处于历史高位。  广交会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正是因为这些举措落到了实处、见到了实效,使来自世界各国的采购商对中国经济信心满满,愿意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并投资中国。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都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外部环境越复杂严峻、不确定性越强,越要重视新政策、新业态、新平台,使其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抓手。正如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所言,“通过广交会等平台,中国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竞争力强、供应稳定的优质产品,助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也增强了我们所在区域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  从未来趋势看,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显着、空间广阔。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在先进制造业、新型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将持续释放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拥有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为外资提供成熟高效的产业配套体系。中国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充足的人力资本和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都能为外商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投资空间,从事实上生动具体地诠释“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广交会的繁荣只是中国扩大开放、提升开放质量的一个缩影。未来,世界将看到更具经济活力的中国,与全球投资者互利共赢,使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共同开启世界经济的美好明天。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